基于OMAP的無線傳感網節點處理器的設計與實現
各工作狀態耗費電流如表1。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9121.htm

由式(8)知,主導處理器模塊功耗為MDSP,所以減小MDSP是減少節點處理器部分功耗最直接的方式。
降低無線收發模塊的功耗,需要在信源階段對數據進行模式識別或壓縮,降低數據量以降低數據的傳輸時間;在選擇調制解調方案時,應選擇可獲得較高數據速率并且所需解調的Eb/N0相對較低的方案。
在進行算法選擇時應在完成功能的基礎上,選擇可以降低功耗的算法。下面針對本節點對算法選擇進行分析,先討論三類算法在節約功耗條件下的復雜度。
模式識別可以處理傳感器采集到的信號,給出一個對信號的判斷結果,在無線收發時只需要傳送這個結果。
經過一次模式識別,數據量可從1K個8位采樣點降到1個16位的word。當設發送數據速率為20kbps時,采用BPSK,(2,1,5)卷積編碼的方案,發射傳輸時間由160ms降低到0.8ms。由于實際發送時需要對數據進行組幀,所以傳輸時間大概為5ms。若以節省功耗為標準,則:
即只要選擇的算法低于12M個指令周期就可以節省能量。
模式識別的計算量主要集中在特征值的提取上,比較有代表性的算法的算法。兩種算法的運算量與在DSP內處理的時間如表2。

由于在傳感網節點中對功耗的要求更為嚴格,所以選擇基于功率譜分析的算法。在實現時利用55核的硬件特性,可降至22K個周期數,1毫秒就可處理完畢。
節點傳輸圖像時必須進行圖像壓縮,一幅320×240的BMP圖像約1.8Mbit,在基本不損失信息的情況下可壓縮至95Kbit。Mcompression約為135 290M條指令周期,而對其壓縮后,在算法未優化的情況下計算量約為120K條指令周期,遠遠小于Mcompression。這同時也說明,在傳感網節點中傳遞圖像時,主要能耗集中在無線收發模塊。此時提高數據速率是必須的,因為提高速率并不會使無線收發模塊的功耗上升,卻可以減少發送時間以節約能量。
故模式識別與圖像壓縮是無線傳感網節點內必不可少的,算法選擇時壓縮比是比復雜度更重要的選擇依據。
為了在一定的誤碼率下達到低功率傳輸,需要采用FEC編碼減少差錯概率。卷積編碼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編碼方式,表3為對1Kbit數據采用不同參數的卷積編碼時的譯碼運算量與編碼后長度的比較。

分析圖4可知,(2,1,7)比(2,1,3)的卷積編碼性能提升了2dB以上,而(2,1,9)相比(2,1,7)卻只提高了不到1dB。在處理時間上,(2,1,9)即使在程序經過優化后的處理時間為75毫秒,占處理器模塊中DSP核處理時間的90%以上。所以選擇性能接近但運算量卻低很多的(2,1,7)的卷積編碼。
傳感網的信號經過無線信道時一般不采用高階調制。在QPSK和BPSK的選擇上,由于QPSK可以同時在IQ兩路傳輸數據,使無線收發模塊的Tworking減少1/2,從而減少功耗。這樣數據的傳輸速率為40kbps。
各算法耗費時間如表4。

由此可得進行1000次的上述處理所需要的時間及消耗的電流如表5。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本節點處理器模塊在處理相同計算量的運算時,所耗費的時間遠小于現有的節點,而所消耗的電流也在現有節點中較小。因此證明本節點處理器模塊在現有節點中是最適合大數據量處理的。
電流變送器相關文章:電流變送器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