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 德國做給中國看的一場戲
第五,工業4.0是一場有關智能制造的革命,但并非一場效率革命。它可實現柔性化制造,在保證私人訂制的前提下,最大化實現材料使用、人力成本的集約,但它不會比目前的工廠更有效率。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8512.htm所以,工業4.0在本質上是為配合人類對于更高生活質量的需求而進行一場革命,它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對工業品和其它商品的理解。它讓產品不再是統一而冰冷的物件,重新塑造了價值鏈上的多重合作關系,并將生產的重心由工廠轉移到用戶端,讓“最終的人”參與到生產過程當中去——他們向工廠輸入自己對產品的要求,以及創造力。
工業4.0會不會帶來效率的變革呢?當然也會。但效率發生變化最明顯的部分不是在工廠內部,而是在連接過程中,以及在資源協同。如果,僅僅考察制造工廠內部的情況的話,工業4.0并不會比當前的單一流水線生產有更高的生產效率。
在運用自動化水平更高的“工業4.0軟件”之后,工廠可以在模具更換、故障排查等方面迅速做出調整,電腦軟件可以把以往大量的圖紙文件、人工輸入全部變成控制臺操作。而且,工業4.0可以讓工廠具備柔性生產的能力,同一流水線可以同時生產不同樣式、不同型號、不同品類的部件,以往不能實現的,未來都可以達到。
然而,如果我們橫向對比一家智能工廠和一家普通制造廠,工業4.0并不能在單位時間的產出上勝出多少。我們只能說它解決新的問題,具備了多樣化生產的能力。一個生動的比喻就是,工業4.0實現了“有腦生產”,普通工廠是“無腦生產”,而“無腦生產”的效率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工業4.0并非一場效率革命,那么我們大談德國工業要顛覆中國工業不是很可笑嗎?因為,目前全世界的人們對于物質產品的需求總量雖然相對飽和,但還在增長。而在相對發達地區,人們又重新發生了新的物質要求,就是,產品的個性化。德國4.0當然是為滿足個性化生產而來,但是,德國(歐洲)工業先天的體量決定了:在不提高生產效率的前提下,德國和整個歐洲目前的制造能力根本不能滿足世界的產品需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