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環VS手表:誰是2014年智能硬件最佳選手?
經過2014年的洗禮,智能可穿戴式設備再也不是一個初生的牛犢,已經有了斗牛的潛質。系統端,蘋果和安卓加速分化,微軟參合一腳;產業鏈端各色傳感器和SOC解決方案分布各大展會,日益成熟;以手環和手表為代表的智能硬件商吸引著大量資本的進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7475.htm千姿百態的各式智能可穿戴設備也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當然作為智能硬件領域的急先鋒,可穿戴設備市場的逐漸成熟和向下普及也預示著智能硬件業開始進入第一波高 潮期。
這一年,國內外各大硬件巨頭紛紛介入智能硬件尤其是可穿戴設備領域。國際聯隊有蘋果、微軟、谷歌(包括摩托羅拉)以及一干安卓大廠等傳統大鱷;國內則有小米、聯想、華為等巨頭涉足其中。
2014 年同樣是硬件新貴們繼續搶奪市場先機的最后窗口期。就拿智能手環領域而言,國外的 Fitbit、Jawbone 和 Misfit 們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先發優勢,不過作為對比,國內的咕咚、bong 們卻開始變得黯淡無光。
就整體態勢而言,今年的可穿戴設備市場(主要包括智能手環、手表)已經呈現出傳統巨頭和硬件新貴們“對半開”(甚至偏向于巨頭壟斷)的發展趨勢。至于那些在前一兩年里尚未崛起的可穿戴設備中小創業者們,2014 年無疑已經奏響了屬于他們的“冰與火之歌”。
我們可以具體看下智能手環和手表這兩大主要可穿戴設備市場。
智能手環:新舊巨頭鼎立,產品線朝兩級發展;國產低價開道,銷量居上。
這一年從國際市場來看,國外的 Fitbit、Jawbone 和 Misfit 已經牢牢占據了智能手環市場的前三強(Nike 已經退出市場),他們也相繼推出了各自的手環新品。不過一個明顯的趨勢是,他們的產品線大多已經開始朝著兩級發展,一種精簡功能、趨向專業并且強調設計質感,例如 Jawbone UP3。另一種則走向“超級手環”——不僅功能強大帶有顯示屏甚至想把智能手表的不少功能也囊括其中,例如即將登場的 Fitbit Surge 。
當然傳統巨頭,例如三星、LG、索尼和微軟等也都相繼推出了自家的手環。但除去微軟其余三家都更多地把手環定位成自家手機的“配件”。至于臨近年末才發售的微軟“超級”手環雖然處于持續熱銷狀態,但也難在2014 年的手環界掀起多大的波瀾。
再看國內市場,在國外手環三巨頭開始大規模滲透中國市場的同時,國內的手環創業者們要么被收編,要么就真得只能逐漸推出這一舞臺了。相較于價格高高在上的國外大牌手環,國內的手環創業者們更加“不爽”小米們今年的介入。僅售 79 元的華米造手環在打上小米印記后,不到數月銷量即破百萬。三星和華為同樣的手環搭配手機做法也讓其占據國內手環市場出貨量前列。至于先聲奪人的咕咚、bong 們在應聲降價之余也無奈地把中心舞臺讓給小米們。
不過 2014 年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智能手環經過前一階段的熱炒期,現在已經逐漸歸于平靜。或許不少用戶對智能手環只有三個月的熱度期,而對于不少開發者和廠商而言,他們也開始將目光投到一個更有熱度和潛力的市場——智能手表。
相比智能手環,智能手表在 2014 年就顯得頗為風光。各大巨頭也把更多的目光甚至是其在智能硬件業的唯一目光聚焦在這一領域。
原谷歌旗下的摩托羅拉推出的 Moto 360 算是今年智能手表市場的萬千寵兒。搭載 Android Wear 系統的最美智能手表也預示著未來安卓手表的發展方向。此外,雖然晚于 Android Wear 手表,但在今年 9 月發布的蘋果智能手表 Apple Watch 顯然更加備受矚目。蘋果能否在智能手表業也來個大革新,一切的一切都要等到我們明年拿到新機后才見分曉。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少普通消費者會因為 Apple Watch 的推出而開始了解甚至關心起智能硬件這一新興領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