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or放棄 中國為何造不出專業顯示器?
而專業顯示器的優勢則是不容易那么輕松的分辨得出來。專業顯示器需要會“品味”的人。更高的色域,更多的功能,更精確的色彩還原度,以及優質的Gamma表現,不同的色溫調節等等,都是普通用戶用不到的,所以普通用戶常常不知道專業顯示器為何價格如此之高。當然我們不排除有品牌的溢價,但是專業顯示器確實和普通顯示器不一樣。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6952.htm

畫中畫功能
當然所有產品都是如此。比如汽車市場大眾型的轎車占據主流,跑車的銷量肯定是沒法和普通家用車相比的。但是汽車市場不同的是,普通用戶也知道跑車好在那里,其精美的內飾,強大的動力,以及給用戶帶來自豪感,都使得汽車市場有一種向上的驅動力,也就是用戶內心渴望購買更好的產品。
這種向上的驅動力,在顯示器市場并不明顯。除了產品的自然損耗更新,大多數用戶對于顯示器的要求并不高,從而導致用戶購買更高級產品的欲望并不強烈。中國的廠商為了避免風險,自然不能在小眾市場上下太大的賭注。
資歷淺用戶更信賴國外的產品
上面提到了中國大多數用戶對于顯示器的要求并不高,但是中國人口基數大,對于專業顯示器的需求肯定還是有的。專業顯示器市場的價格競爭沒有那么激烈,相對來說利潤要高一些,如果要經營好這個市場,獲得收益不一定比消費級的產品差,那么為何中國的顯示器廠商,不積極的去開拓專業的市場呢?

藝卓從1968年開始涉足顯示行業
筆者認為這和中國顯示器廠商的品牌積淀也有一定的關系。中國的顯示器廠商歷史并不長,用戶對于這些廠商的認知還不夠。而日系的品牌,尤其是顯示產品的對于中國影響非常大。從CRT時代的索尼,到液晶時代的夏普,這些廠商都是技術的引領者,因此類似的品牌推出的專業產品,自然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中國的顯示器廠商整體實力較為的單薄
此外中國的顯示器廠商整體實力都較為的單薄,不像NEC以及戴爾等品牌,其推出的產品種類較多,形成了一種集群效應,通過對于其他領域產品的認可,也可以帶動專業顯示器的發展。可能有的用戶會說,藝卓也沒有生產其他產品,依舊在專業顯示器領域很有實力。我們要看到藝卓早在1978年就開始立足于顯示器的生產,給中國某個廠商如此長的時機,也是有可能產出這樣的企業的。
只是裝配工核心技術還是不行
前面說了很多市場的原因,接下來我們來談談技術的原因。顯示器市場的生產過程是這樣的,面板廠向上游采購材料,比如液晶分子材料,各種顯示薄膜等,這些產品通常來自于德國和日本。面板廠商采購材料之后,在將面板以及驅動銷售給顯示器廠商。這種面板叫做“OPENCELL”,顯示器廠商其實本質上只是做最后一道的程序而已。

顯示器廠商自己并不生產面板
當然這也并不意味著顯示器廠商就無事可做,僅僅是裝配那么簡單。顯示器廠商仍舊可以在背光以及驅動上有很多創新。比如不閃屏,以及廣色域等概念,其實都是顯示器廠商推出的,就面板廠商來說,這些新概念用到的液晶面板并沒有什么本質變化。專業顯示器廠商的功力就在于這最后一道程序的優化,一方面是多年積累的調制經驗,一方面則是對于出廠產品的嚴格把控。

顯示器的驅動面板
對于普通的顯示器廠商來說,這最后一道程序也可以簡化,按照面板廠商給出的驅動參數,大體上就可以生產出能滿足基本使用的產品,因此顯示器廠商的推出新產品的速度很快,只要面板到了,外觀開模,裝配生產大約只要三個月就能在渠道鋪貨了。只不過這樣的產品中,顯示器廠商就沒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