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管理賞析 > 臣道漫筆(五)“儒家從來作帝師”

        臣道漫筆(五)“儒家從來作帝師”

        作者:葉鐘靈 時間:2014-09-09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是一種擁有某些技能的術士,指操辦紅白喜事之人等。“儒”曾首先被用于墨家對孔門的蔑稱,后成為專指孔門中人。“儒”與“”有別,意義不同,“儒”廣義可稱為讀書人(古稱“士”,今曰“知識分子”),“”則指先秦諸子中的一家學派,“不是‘儒’之創始者,但乃‘’的創始者”(馮友蘭《原儒墨》)。關于“儒”的起源,章太炎(所著《國故論衡》有《原儒》一篇)與胡適(著《說儒》)曾有過激烈的爭論,亦有偏頗之議,為簡明扼要地說得明白些,今人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澤華的觀點或具代表性,他說:“在春秋中葉以前,‘儒’大概是官吏中的一種成員,后來逐漸流散在社會上,以教育和相禮為業”。最早的“儒”見于《周禮•天官•大宰》條:“儒以道得民”,東漢經學大師鄭玄注:“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唐儒家學者賈公彥疏:“諸侯師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與天子保氏同名,故號曰儒。”可與劉澤華之說相參照。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2705.htm

          未專門論“儒”,卻曾談到“士”,當魯哀公問何謂士,對曰:“所謂士者,雖不能盡道術,必有率也;雖不能遍美善,必有處也。是故知不務多,務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務審其所謂;行不務多,務審其所由。故知既已知之矣,言既已謂之矣,行既已由之矣,則若性命肌膚之不可易也。故富貴不足以益也,卑賤不足以損也:如此則可謂士矣。(《荀子》哀公篇第三十一)所謂士人,即使不能徹底掌握治國的原則和方法,但必有遵循;即使不能盡善盡美,但必有操守。所以他了解知識不求多,而務求審慎地對待自己的知識;說話不求多,而務求審慎地對待自己所說的話;做事不求多,而務求審慎地對待自己所經手的事。知識已經了解了,話已經說了,事已經做了,那就像自己的生命和肌膚一樣不可能再加以改變了。所以富貴并不能使他增加些什么,卑賤并不能使他減少些什么。像這樣,就可以稱之為士人了。孔子對“儒”雖未有議論,但曾有界定,他告誡子貢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儒有高下懸殊的兩類:君子儒胸懷寬廣,博學明道;小人儒胸襟狹窄,識淺卑近。思想有別,行為迥異,前者崇高奉獻,后者殘酷無情。從古迄今,縱觀歷史現實,“儒”無疑大多為君子之儒,即如把“儒”分拆,乃為“人需”,就是“需要之人”,誠哉斯言,端視今日科技實驗創新、教育治國企管,哪一行業領域均不得須臾離開“士”或“知識分子”也!

          中國歷經兩千余年,源遠流長,植根中國傳統文化,成為文化精髓。就“儒”以及儒家、的本意來說,在20世紀之前并無多大分歧,既無概念重大差異,也無許多不同理解。然進入20世紀之后,隨著西方思想文化東漸,人們卻對此產生疑問,不僅引發了嚴厲的批判,甚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迨至“文革”更遭滅頂之災。實際上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學說在我國歷史上獲得了唯我獨尊的地位。凡把孔孟奉為宗師的后世儒生,莫不以“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個人追求的人生理想,終身的高尚抱負。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故雖經歷萬刧而不滅,總有有膽有識之士矢志繼承,樂此不疲,儒學的脈絡綿延不斷,永繼不絕,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稱奇跡,“儒家的思想魅力,不能不令人嘆為為觀止!”(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樊樹志)。而且,今日儒學更有乘時振興,發揚光大之勢。

          “帝師”謂皇帝的老師,此詞最早出于《史記·留侯世家》:“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學得文武藝,貨于帝王家”是古時一般士子的共同理想,帝王師則是高級儒生的崇高抱負。



        關鍵詞: 儒家 儒學 孔子 201409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岛县| 秦安县| 扎兰屯市| 开平市| 顺义区| 墨竹工卡县| 鲁甸县| 福建省| 娄底市| 托克逊县| 邻水| 定安县| 巫山县| 香格里拉县| 涿州市| 南开区| 玉门市| 名山县| 广宁县| 连城县| 龙口市| 明光市| 苍南县| 靖州| 腾冲县| 宜昌市| 邳州市| 那曲县| 汝州市| 唐山市| 莱芜市| 德格县| 东乌珠穆沁旗| 精河县| 汝州市| 潮安县| 石棉县| 商洛市| 运城市| 安徽省| 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