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汽車電子 > 業界動態 > 國內汽車智能硬件創業熱潮:OBD仍備受青睞

        國內汽車智能硬件創業熱潮:OBD仍備受青睞

        作者: 時間:2014-08-20 來源:36kr 收藏
        編者按:  當美國的AutomaticLabs推出的同名產品Automatic引爆了OBD這一波創業熱潮,讓移動互聯網創業們看到,原來汽車上還有這樣一個神奇的16針接口,通過它能實現智能手機與車輛的深度交互。雖然OBD誕生的初衷只是為了方便維修員檢修,但人們對它的探索與爭議正變得越來越深刻。

          一年前,美國的AutomaticLabs推出的同名產品Automatic引爆了OBD這一波創業熱潮,讓移動互聯網創業們看到,原來汽車上還有這樣一個神奇的16針接口,通過它能實現智能手機與車輛的深度交互。雖然OBD誕生的初衷只是為了方便維修員檢修,但人們對它的探索與爭議正變得越來越深刻。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2008.htm

          自此,一大波OBD硬件產品襲來。在美國,除了Automatic我們還見到了Dash、ClickDrive、Carvoyant、CarMD、Torque以及CarDoctor等同類產品。即便現在,你在Kickstarter、Indiegogo等眾籌網站搜索OBD,也會看到眾多新興的OBD硬件項目在尋求融資。

          在國內,與汽車相關的創業項目中,OBD也成為了最受人追捧的概念。可是除OBD外,仍有不少其他創新創業的機會。在眾多創業者中,我們還見到了智能車載系統創業者、潛心研究電動機的理工博士,甚至想要打造汽車版YY的“發騷”團隊。

          必須意識到,汽車已經成為了移動互聯網入侵的下一個客體。CarTek并不鼓吹所謂的“智能汽車”、“車聯網”等概念。這些只是表象,汽車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實質的意義在于汽車成為了與智能手機一樣的一個互聯網終端設備。而這些汽車,可以看做是為汽車打造的可穿戴式設備。

          但最終不要忘記一點,這個以噸計量的機械體的使命,仍然是為了解決位移問題而生的。對來說,盡管玩法可以很炫酷,但可能還是難逃手環、腕表、水杯等“都是工程師YY出來的產品”的調侃,曲高和寡的OBD硬件就說明了這一點。

          汽車如何定義?

          汽車智能,而不是智能汽車。智能汽車是個值得商榷的概念,其背后媒體的推動不可忽視。因為當前的汽車智能化程度已經很高。相比幾十年前的汽車,現在的自動變速箱都算是智能設備。

          再比如,某些車型的CAN總線總長甚至超過了10km,三百多個ECU(電子控制單元)通過最高1Mbps的帶寬互相傳遞數據。隨著自適應巡航系統(ACC)、車道保持系統(LKS)、前撞預警系統(FCWS)以及自動駕駛輔助系統(ADAS)等智能化技術的增加,汽車已然實現了所謂的智能。

          要想讓一輛汽車正常地在路面上奔馳,所需要的代碼數量要遠遠超過一架波音747。這就是目前汽車智能化的進程。再來看所謂的汽車智能硬件,其實是車輛的一個物理拓展,即汽車的“穿戴式”設備。

          汽車上有三個接口可以安裝這些“穿戴式”設備:點煙器、USB以及OBD接口。點煙器與USB,主要是起到了供電的作用;而OBD是唯一一個可以輸出ECU數據的端口。這三個接口目前應用最多的是OBD接口,但這一接口設計的初衷并不是為了普通用戶,而是方便維修人員讀取車輛數據。因此,絕大多數的車主并不知道OBD接口的存在,更找不到它的位置。

          但汽車本身的智能化只是體現在動力、操控以及安全性上。至少目前來說,以下幾點仍然是用戶痛點較為集中的地方:

          1)用戶友好的車載系統與中控布局;

          2)車主無法精確掌控車輛的行車與健康狀況;

          3)用車生活(保險、保養、維修等)依然沒有較好的線上體驗;

          4)車內空氣質量無異于室外,車輛本身也存在化學揮發成分;

          5)汽車閑置率較高,燃油花費、保養花費高,致使用車成本較高。

          這些之所以成為痛點,原因并不是沒人來解決,而是只解決了一部分人群的需求。比如車載系統,近年已成為各大廠商新的競技場,如BMW的ConnectedDrive、通用的CUE、MyLink、福特的SYNCAppLink,現代的BlueLink,以及最近沃爾沃發布的新一代SensusConnect系統等;但這在整個汽車產業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能夠覆蓋到的車型也只是一部分品牌的一部分車型而已。

          對于中低檔車型以及高端車型的低配版而言,智能車載系統還得依靠后裝市場。在中國的深圳,成本千元左右的WinCE車機銷量一直非常穩定,而面世兩年多的Android車機也正在攫取一部分市場份額。此外,基于MTK解決方案的車機更是隨處可見。

          對于移動互聯網創業者來說,這就是一個機會。如果你用過WinCE、Android或者MTK的車機,在用戶體驗這一點上大家都有一致的判斷:很差。所以,借助互聯網基因打造一款體驗出色的車機在后市場推行,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

          在智能車機領域,我們見到了i智歌;在改善行車習慣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AutoBot;在車內空氣質量提升上,也有AirSotry、iCelery等產品露面。

          但是,所有這些留給創業者的機會,最終可能都會被汽車廠商蠶食掉。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汽車智能硬件作為一個附件屬性極強的物理拓展,在該功能成為一種剛需后,很容易被汽車與零部件廠商集成化。

          目前留給創業者折騰的空間還是存在的,但會越來越小。比如,當安吉星可以推出“原生”的車輛動態監測服務后,再加裝一個OBD盒子來是實現類似的功能就顯得多余了。

          什么是OBD?

          OBD的職能,是提供給維修人員讀取車輛數據,以對車輛狀況做出診斷。由于可以準確測量尾氣排放值,所以OBD成為了政府基于環保考量而強制配備的一個接口。2005年4月5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頒布了《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III、IV階段)》,首次在法規層面定義了OBD系統的使用。

          2005年底,北京成為第一個強制新車安裝OBD接口的城市。廣州、深圳緊隨其后。目前,所有在售車輛均已裝配了OBD接口。這項誕生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診斷技術,如今已經成為了移動互聯網的“兵家必爭之地”,甚至與“智能汽車”掛鉤。

          最早,OBD的原型技術是由通用汽車發明的。80年代,通用開發了一套專用接口,用來測試生產線上的發動機控制模塊(ECM)。其所采用的通訊協議叫做(ALDL),通過PWM信號實現160波特的傳輸速率。

          這項技術只限于通用內部使用。對于消費者,則可以通過故障診斷代碼(DTC)來判斷自己的車輛是否存在問題,而無法讀取數據。具體的實現方式,是通過儀表盤的“發動機檢查”信號燈來傳達閃爍的燈光,類似于莫爾斯碼的原理。

          接下來,在1988年,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制定了OBD技術的詳細標準,但OBD這一概念還未被創造出來。

          三年之后,1991年,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CARB)要求,所在當年在該州銷售的新車都必須具備基礎的OBD功能。CARB頒布的要求,后來被稱作OBD-I。這時,OBD的接口、安裝位置以及傳輸協議等均未標準化。OBD這個叫法也未得到明確。

          又過了三年,到1994年,CARB頒布了詳細的OBD-II標準。至此OBD的概念誕生。早前SAE貢獻的幾項標準被收錄了進去。1996年,OBD-II成為了全美所有新車的強制標準,一直沿用至今。國內使用的即是OBD-II標準。在命名上,其實是先有的OBD-II,才將上一代OBD命名為OBD-I,因為彼時還沒有OBD的叫法。

          在歐洲,從2001年開始,歐盟陸續對汽油與柴油車輛頒布了強制性的EOBD標準。EOBD中的E代表歐洲,除了命名不同,其與OBD-II在技術原理上一致。同理,日本的OBD接口被稱作JOBD。而在澳大利亞,OBD-II技術則被稱作ADR79/01。

          所以,盡管在全球的叫法不一,但實質上實行的都是OBD-II標準。OBD的接口共有16針,這跟當前蘋果電腦的雷電接口相比,簡直就是活化石般地存在。但這項技術畢竟誕生于90年代,距今已經20年的歷史了。

          現在的OBD-II用的是SAEJ1962接口標準,16針設計,每一針都負責傳輸不同的數據。比如第16針接口用來供電;其他針口讀取的數據,會根據不同品牌的不同車型而有所不同。目前來說,OBD-II能夠獲取的數據,分為公有協議與私有協議。其中公有協議是大部分車型所共享的標準,而私有協議則會根據車型有所不同,并且每款車的PIN碼每年都會改變。

          除了尾氣排放值,以及上面提到的蓄電池電壓,OBD-II還可以讀取發動機轉速、溫度、時速、行駛里程、油量、油壓、進氣溫度、節氣門開度、加速踏板位置、啟動時長、剎車片溫度、渦輪增壓器溫度,以及動力電池剩余電量等等一些列信息。這些信息由ECU(電子控制單元)負責采集,通過CAN協議傳遞到整個總線網絡,在需要該信息的節點上會自動接收,不需要則跳過。

          而OBD接口,能夠把所有的這些ECU數據導出到專業的檢測設備中。目前所謂的OBD智能硬件,其實是把專業的檢修設備分成了兩部分,即數據采集端和數據處理端。采集端即OBD盒子,處理端即智能手機。所以我們看到,4S店工人使用的體型碩大的檢測裝置,能被“縮”到這么小,因為有智能手機的運算能力支持。

          OBD智能硬件有沒有未來?

          關于OBD硬件,我們既聽到了掌聲,也承受了口水。作為當前最受爭議的一個汽車技術名詞,OBD被大家委以了實現“車聯網”甚至“智能汽車”的重任。我們對OBD硬件的態度是:OBD將來不會是汽車互聯網的入口,但我們支持現在的OBD創業者去做這件事情。

          OBD不是入口,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

          1)站在汽車廠商的對立面。這是因為,部分OBD硬件可以讀取車輛的私有協議,而這些私有協議的數據,是需要破解才能讀取的。廠商一定不希望自家的車型總線被“黑”,所以從這個角度講OBD硬件不可能得到汽車廠商的認可。

          這種不認可,一體現在OBD創業者對車輛協議的“破壞”上,二體現在OBD的附件屬性與反集成化上。舉一個例子說明第二點:現在安吉星針推上海車主推出了一項新的功能,可以實時監測車輛的動態,如果發現車門或后備箱被打開,則系統會通知安吉星總機,由總機判斷后短信告知車主。

          這套系統集成到了凱迪拉克的CTS、XTS、ATS以及凱雷德等車型的CAN總線中,在確認車輛被盜后,它還可以關閉引擎或者降低車速。而上述功能,也是部分OBD硬件宣稱可以實現的。這種情況下,要說服通用接受你的OBD方案,顯然是不現實的。

          不僅是通用,其他汽車廠商也在進一步提升車輛的智能化水平。比如BMW的i系列車型,可以通過移動端的App來監控車輛的狀態,包括車輛位置、電池電量、行駛軌跡、遠程啟動等等。沃爾沃的SensusConnect系統,也可以通過App實現遠程啟動。這些動作,說明OBD硬件所鼓吹的一些功能,正在走向集成化,最終會被汽車廠商分分鐘“解決掉”。沒有人比他們更了解自家的車型總線布局;他們的工程師,會在車輛還處于草圖時就把未來的智能化模塊考慮在內。

          2)欠用戶一個有說服力的解釋。汽車廠商買不買賬是次要的,關鍵看目標用戶。我們曾試用過很多OBD硬件,各種問題層出不窮。這里先把Bug放一邊,來看看OBD硬件到底能幫車主干什么?

          所有的OBD硬件,無一例外都會通過App向用戶展示車輛數據,最常見的包括車速、行車軌跡、發動機轉速、剎車片狀況、油量等等。然后會利用這些數據,來判斷你過去一段時間的駕駛情況,從而來改善車主的駕駛習慣。問題是,用戶真的需要嗎?或者說,這真的是一個痛點嗎?

          任何產品,都要以解決某種現實存在的需求為己任。所謂的智能硬件“沒有痛點制造痛點”已經是為人所知了,而汽車智能硬件也面臨這樣一個問題:我為什么要用你?我真的需要你給我制定一套駕駛方案,然后不能暢快地在馬路上奔馳嗎?

          如果能解釋這個問題,OBD創業者或許能找到一條出路。而真正炫酷的功能,目前的OBD硬件都做不到,比如上文多次提到的遠程啟動車輛。這在技術上其實是可行的,即實施逆向控制,但需要的工程量很大,需要團隊對總線技術十分精通。已經做到這一點的,我們目前了解到的只有一家,即聯車科技的A-Cube;其可通過OBD接口來反向控制車輛的

          3)政策多變。既包括汽車廠商的政策,也包括政府的政策。前者是指汽車廠商對OBD接口的態度,畢竟他們掌控著研發、設計與生產,你的OBD硬件能不能安裝、裝在哪里以及能讀到哪些數據,都受制于汽車廠商。

          據悉,奔馳的部分高端車型已經封閉了OBD的接口,只有原廠設備才能讀取數據。這種情況下,OBD盒子就無處安裝了。這其實是一個個案,但至少說明一個問題,對于這個16針接口,掌控權完全在廠商手中——即便政府強制裝配。而目前OBD接口的位置,主要是加速踏板的上方,或者左前車門A柱內側。這兩個位置,其實都不方便安裝OBD硬件。像是AutoBot這種體型稍大的硬件,只能外接一根數據線。由于不是為此而設計的接口,所以OBD的安裝方式一直是創業者頭疼的問題。要教會用戶,尤其是普通車主,更是一個需要做做功課。

          另一方面,政府政策。OBD雖然強制安裝,但國內在實施相應標準時,并沒有從立法上定義該接口的拓展性。就目前來說,安插OBD硬件設備本身不會觸犯法律,但如果通過OBD來對車輛實現反向控制,則可能會引起工信部的注意。比如為實現遠程啟動而更改線路,這種行為很有可能會因今后的司法解釋而被視為觸犯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與《機動車登記規定》等。

          所以,OBD硬件其實是游走在刀刃上的,廠商、用戶以及政府方面,很容易相互失去信任,缺少壁壘。一個沿用了20多年都沒有變過的原始接口與總線技術,在如今竟然“被”承擔起了汽車智能化的使命。

          但是,筆者認為OBD創業者可以去做這件事。因為:

          1)OBD概念的普及,以及OBD硬件的問世,可以向普通消費者傳播汽車智能化的理念,讓更多的汽車新技術被市場所接受;

          2)充分挖掘OBD接口存在的潛力,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迫使”汽車制造商做出改變,加速“活化石”技術的淘汰;畢竟汽車的研發周期為5-6年,汽車保有量也是巨大的,所以至少在未來10年里,OBD創業者的機會還是有的;

          3)目前創業做OBD硬件的團隊,可以積累一定的技術與市場經驗,以及品牌認知度,為今后向汽車智能化的其他方向轉變預留資本(比如用戶數量)。

          所以,OBD硬件的未來是有的,但不確定因素太多。如果真想在這方面做檔子生意,CarTek的建議是專門針對一個汽車品牌去做,比如BMW。即,做屬于BMW車主自己的OBD智能硬件,從工業設計到市場推廣,全面向BMW風格靠攏。這樣即節省了開發成本,也更加垂直化,目標受眾更加精確,同時服務可以更加細化。在品牌的塑造上,也有更多故事可講。

          除OBD之外的其他創業機會

          汽車相關創業,OBD并不是唯一的選擇。在CarTek收錄的35款產品中,雖然OBD類占據了20款,但這些硬件設備功能大都相同,唯一的差別在于外觀設計。有的花費幾百萬請設計大亨操刀,比如騰訊路寶;有的則幾乎沒有設計。反觀另外15款產品,創新與創意要更加豐富。

          那么除了OBD,在領域,還有哪些是值得創業者與投資人關注的?就目前來說,有三個方向可以嘗試:

          1)智能車載系統。汽車互聯網的本質在于汽車成為移動互聯網的一個終端,而作為一個終端一定要有相應的配套設施。比如手機,作為終端它具備硬件實體、操作系統以及一個完整的生態環境(即App)。對汽車來說,要想成為移動互聯網的節點,也應該滿足這些條件。但由于使用場景不同,汽車平臺上未必要有一個AppStore。

          目前,國內車載系統創業公司中有博泰、智歌以及鈦馬車聯網三家代表。博泰成立于2009年,是前裝車機的成功實踐者,其基于Android開發的inkanet系統已經登陸上汽的部分車型,比如榮威、MG等。從數字營銷公司到TSP(汽車互聯服務提供商),博泰是一個個案。而成立于2013年的智歌,則是海歸創業者的作品。創始人邸爍曾先后效力于微軟與Google,并于2007年將Android系統引入到國內。至于鈦馬車聯網,許多人其實并不熟悉,但一定聽過CarNet,這個所謂的百度的“車聯網”技術其實是鈦馬的產品。

          車載系統對于車主來說絕對是一個痛點,這個痛點無需像智能硬件那樣由工程師創造,而是本來就存在的。由于后市場車機市場比較混亂,缺乏統一標準,用戶體驗也做得很差。深圳推出的Android車機,其實是把一個平板電腦嵌入到了中控臺而已,在UI以及功能設計上并沒有從車輛角度出發。采用WinCE與MTK方案的車機,更是與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浪潮格格不入。

          不光是后裝車機,前裝車機,包括一些豪華品牌的車載系統,其實也同樣飽受詬病。關于這個話題,CarTek未來會出具一份詳細的車載系統調研報告說明。所以,這確實是一個痛點,也是創業者與投資人更應該關注的點。

          2)空氣凈化器。首先,車內空氣凈化器這個市場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了,深圳有上百家汽車電子消費品企業在做這件事。但是,智能空氣凈化器仍然是個很好的機會。在本報告中,我們收錄了AirStory與iCelery兩款代表性的產品。

          從兩個角度看待這類設備:

          A)目前,國內部分城市的空氣質量十分堪憂,而讓車主坐進車里可以享受到清晰空氣則成為了很多車型的賣點。毋庸置疑,未來越來越多的中高檔車型都會集成空氣凈化功能,但這個過程要比智能車載系統的普及來得慢。

          因為,對于同一款車來說,無論在全球哪個地區銷售,車載系統都是汽車智能化的進程之一;而空氣凈化,則是由自然環境決定的。在空氣質量較好的國家或地區,廠商不需要集成空氣凈化器,更沒有必要將其作為賣點。因此,雖然我們看到很多品牌、車型在中國推宣其空氣凈化功能,但也只是一部分車型受用而已。

          B)除了外界糟糕的空氣質量,汽車本身也存在著健康隱患。近年來,新車存在的車內污染、車內甲醛超標等問題備受關注。與新裝修完的房子一樣,新車的這些問題也不可避免。不僅如此,即便新車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后,由于塑料、復合材料等在受熱狀態下,可能存在的化學物質揮發等情況,也進一步威脅著乘車人的健康。

          所以,空氣凈化器顯得格外有必要。

          3)智能安全硬件。這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小方面說可以是智能行車記錄儀,大方面說可以智能防撞系統。總之,這些都是硬件工程師眼中所謂的痛點。在我們看來,這些痛點,要比油耗分析更加實用,更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是目前傳統的汽車消費電子企業所未能做到極致的。

          行車記錄儀市場已經完全飽和,但正如上文所說,智能化的行車記錄儀還未得到普及。所謂的智能化,至少要在用戶體驗上做到極致,比如與云端的對接。每臺車記錄下的影像都可以在云端查詢,自動備份,保證不會丟失。而現在的行車記錄儀只是本地化的,存儲容量也只有2-8小時左右,并且只是純粹的影像抓取,沒有影響處理。

          在筆者看來,一臺智能行車記錄儀,至少要做到這樣幾點:

          A)云端存儲影像,可通過App或Web端調取任意時間段、地點的圖像;

          B)可實現影像后期處理,如設置分辨率、選擇導出格式、截取畫面分享等等;

          C)與影像識別技術結合,通過行車記錄儀來判斷路邊標識、所處的場景等。

          以上是對一個小小的行車記錄儀的設想,可見就有如此多的智能化改進點。

          作為普通車主接受程度相對較高的一個隨車硬件,在此領域下功夫不失為一個不錯的方向。當然,行車記錄儀只是個“小玩具”。

          在智能安全方面,還有很多炫酷的功能有待開發,比如前撞預警裝置。類似的功能,在許多高端車型、中檔車型的高配版本中已經存在,但對于大眾市場而言,仍然很有存在的必要。如果有一款硬件,可以監控前車車距,并自動計算碰撞概率,在危險狀態下提醒司機制動,那一定可以減少很多追尾事件,尤其是在北京這樣的擁堵城市,車輛走走停停很容易“親密接觸”。

          所以,要從這些司機日常行車中的真實痛點出發,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創造痛點然后去解決它。

          關于產品

          在移動互聯網創業圈,與汽車相關的項目中,OBD概念明顯更加受創業者青睞。從2013年開始,OBD類硬件創業公司出現了猛增,產品曝光率也突然增大。

          雖然非OBD類的硬件有15款,但這15款產品“五花八門”,覆蓋了電動機、電動汽車、智能車機、車內娛樂、方向盤硬件以及空氣凈化等方向。與OBD類產品統一的陣線相比,這些硬件的市場更加細碎。

          但也應該知道,其實OBD、車機以及空氣凈化器這三塊市場,已經非常飽和,各個汽車電品制造商在這方面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但是,他們缺少的,其實是目前移動互聯網創業們所具備的移動基因,以及他們對產品、對用戶與對工業設計的理解。

          在這三個方向的創業項目中,除了OBD外,車機與空氣凈化器反而遇冷。對車機來說,創業者面臨三大障礙:1)這是系統級的開發,而不是做一個App那么簡單,同時車機的硬件成本要遠高于OBD設備;2)車機主要通過與廠商合作前裝,或通過后市場做渠道,這對于創業團隊來說難度是非常大的;3)車機市場已經非常成熟,競爭激烈,在本身功能并不復雜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價格優勢,創業者很難切入。

          不過,空氣凈化器倒開始引起了創業者的注意。這是一個真實的痛點,相比OBD與車機,也更容易打動消費者。畢竟空氣質量,包括室外空氣與車內污染,都是目前的熱點問題。

          關于融資

          從統計的情況看(截止7月30日),有4家公司完成了A輪融資,占11.4%;有7家公司完成了天使輪融資,占比20.0%;有4家公司選擇了眾籌平臺(但不排除有單獨的融資),占比11.4%;有5家公司尚無融資而需要融資,占比14.3%。同時,有8款產品屬于非創業公司的內部項目,直接由母公司出資研發,這個比例是22.8%。

          可以看出,在汽車硬件創業公司中,能真正完成A輪融資的只有少數,并且這類公司如鈦牛科技、易點時空等,已經屬于創業年限比較長的公司了。而大部分2013年前后成立的創業公司,到目前為止基本處于天使輪或沒有融資的情況。

          汽車硬件,尤其是OBD類硬件,由于尚未建立起一個有說服性的商業模式,所以投資人的態度仍然是非常謹慎的;雖然概念炒得很火熱,但在融資上并沒有出現其他智能硬件那樣的投資熱。

          關于價格

          OBD類硬件,如果不是免費模式,則定價基本在200-400元區間內。這個價格,在不考慮設計成本的情況,單就制造成本來說,利潤空間還是很大的。對比之下,智能車機的價格就顯得很高,比如i智歌的主機售價為5999元,對于普通的大眾系車主來說,這個價格沒有吸引力。

          不過,一個售價三、四百元的OBD盒子,究竟能否讓車主掏錢買,還是有待觀察的。畢竟在淘寶上,只需不到100元錢即可買到一款。

          如果不通過硬件本身賺錢,則商業模式就是增值服務。硬件,可以虧本賣,定價幾十塊,甚至免費送。但這個模式,對于汽車硬件來說,似乎總逃不出導航、救援搶修、生活服務以及車內娛樂幾個方向。每天可能只在車內待幾十分鐘,甚至十幾分鐘,這時要求用戶為一個套餐持續付費,難度也是很大的。

        閃光燈相關文章:閃光燈原理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州市| 鹤峰县| 南安市| 昌邑市| 天门市| 南开区| 剑川县| 本溪市| 新干县| 文昌市| 保山市| 扬中市| 宁陵县| 阿拉尔市| 郧西县| 旺苍县| 五峰| 青海省| 乳源| 承德市| 阜新| 静宁县| 永德县| 兴安县| 永康市| 航空| 石棉县| 龙游县| 昆明市| 商水县| 乌恰县| 宁阳县| 元氏县| 广宁县| 南城县| 钟山县| 若尔盖县| 柳河县| 闽侯县| 岑溪市| 宣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