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內飾霧化試驗主要檢測方法比較
目前被國際和國內的企業或檢測機構使用的汽車內飾材料的成霧試驗標準有許多種,這些標準涉及到了三試驗方法:光澤度法、重量法、霧度法。詳情見表1。
起霧裝置
如圖1所示,試樣放在起霧玻璃杯的底部,并用壓樣環壓好,起霧杯放在恒溫油浴中,其上口平面為耐油、耐高溫的氟橡膠密封圈,密封圈的上面即為成霧載體(圖中標注“G”的位置),其上依次為濾紙、冷卻板。試樣在高溫下,其材料中的揮發性物質會得到加速揮發,進而凝結在密封圈上面被冷卻板冷卻的成霧載體上。
圖1 霧化試驗起霧裝置結構示意圖
環境要求
霧化試驗的成霧過程對外界環境要求不高,只要高溫恒溫浴和冷卻板能在設定的溫度下正常工作即可,環境對其基本無影響。但成霧以后的載體——鋁箔片、玻璃板對環境要求極為苛刻,即使發生微小的變化也會對其產生很大的影響。
幾乎所有標準都要求把成霧后的玻璃板放在溫度23℃±2℃,濕度50%±5%RH的環境中進行調節,并要求無風、無陽光。這是因為成霧載體上不可避免地會冷凝一些水分,而環境的溫度和濕度對水分的蒸發又是至關重要的。實際上,一般實驗室很難對濕度進行有效地調控。基于環境控制的這種不確定性,試驗結果的準確性將受到直接影響。
DIN 75201、ISO 6452、 QB/T 2728三種標準規定,重量法測試中鋁箔片成霧后需放在干燥器中進行調節,此時只要控制好干燥器所在環境的溫度即可,從而無需考慮濕度及氣體的流動。顯然,鋁箔成霧后的調節環境相對容易控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