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讀寫器抗沖突問題研究
這種方法如果應用在RFID系統中,將存在下面的問題:
①協議保持多層結構需要額外的管理開銷。
②對于移動的讀寫器來說,網絡拓撲結構不確定的變化將會改變Q學習算法的多級結構。這就需要重新分配時隙,將花去更多的時間并使系統無效。
③Q學習假定讀寫器的沖突檢測不在讀寫器相互的偵聽范圍內。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沖突都能檢測到,這將導致協議的不正確操作。
④使用時隙需要所有的讀寫器同步,這種同步將是整個系統的額外開銷。
綜上所述,這些讀寫器抗沖突方法不適合具有移動讀寫器的RFID網絡系統。因此,必須尋求一種具有實際意義且有效的適合各種情況的RFID系統。
3 一種減少讀寫器沖突的新算法
3.1 新算法的提出
在設計讀寫器抗沖突協議時,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射頻標簽是被動式的,因此不能參與抗沖突;同時任何增加給標簽的新功能都將增加標簽的成本。因此希望尋求一種標簽不參與的抗沖突協議。
RFTD網絡存在隱藏節點問題,如圖5所示。R1和R2不在相互的偵聽范圍內,但是在T處從讀寫器R2發射的信號與從讀寫器R1發射的信號發生干擾。在這種情形下,R1和R2間需要一個通知機制。這樣,當Rl和T正在通信,R2被通知R1的通信,因此R2可以延遲與射頻標簽的通信。我們把這種通過廣播形式發送的消息稱為“信標”。當一個讀寫器正在與射頻標簽通信時,它將周期性地在一個獨立的控制通道里發送信標。
控制通道的通信范圍,指任何兩個讀寫器在相互的數據通道(該通道用來閱讀標簽)干擾,能夠在控制通道通信。圖5中盡管讀寫器R1和R2相互在數據通道干擾,但它們將在控制通道通信。這是通過在控制通道比數據通道發射更高的功率達到的。控制通道是RFID頻譜中除那些用作讀寫器與標簽間通信的頻譜外的子頻帶。因此,在控制通道上的傳播不影響任何在數據通道上正在進行的通信。數據通道被用作讀寫器與標簽之間的通信,而控制通道被用作讀寫器與讀寫器之間的通信。假定讀寫器能夠同時接收控制通道和數據通道上的信號。
3.2 新算法信標的幀格式
新算法只為讀寫器設計,因為射頻標簽不參與抗沖突活動。信標的幀格式如下:
①幀類型,指示該數據包是信標數據。它可以分割成幀類型和序列號,序列號指明將被發送的信標的數量。
②源地址,包括發射信標的讀寫器的地址。在該結構中信標沒有目標地址,因為信標是在控制通道廣播發送。
③CRC檢驗,用來檢測錯誤和校正,是數據包循環冗余檢驗部分。
3.3 新算法的工作流程和步驟
圖6為該算法的工作流程圖,主要包括下列步驟:
①讀寫器在與射頻標簽通信前,必須在等待狀態至少等待tmin時長。該時長等于3倍的信標間隔時間。時長tmin類似于802.11算法DIFS時間。在該狀態,讀寫器每接收到一個信標,它重新復位等待時長為tmin。
②讀寫器如果在時長tmin消耗完了還沒有接收到任何信標,讀寫器推斷出在其附近沒有其他的讀寫器在閱讀標簽。于是讀寫器進入競爭階段,并且從時間間隔[OACW]中選擇一隨機退避時間。如果它選擇i,那么讀寫器必須在競爭狀態等待i個信標時間間隔時間。如果讀寫器現在接收到一個信標,它就丟失現在的周期,在下一個周期等待。例如在tmin時長接收到了信標,它將在下一個tmin時長等待。如果隨機退避時間結束,讀寫器還沒有接收到信標,該讀寫器就認為沒有其他的讀寫器和它競爭,因此該讀寫器就在控制通道上發送信標,并且在數據通道上和標簽通信。該隨機退避時間幫助讀寫器問避免產生沖突。否則,許多其他讀寫器在等待時長tmin后會同時發送信標。隨機退避時間是多倍的信標間隔長,提高了競爭的公平性。
③當讀寫器與標簽通信時,讀寫器在控制通道上每隔一信標間隔時長發送一個信標。該信標通知鄰近的讀寫器,以便阻止它們與標簽的通信,這樣避免了沖突。在與標簽通信結束后,讀寫器重新回位到等待狀態,繼續余下的周期。
④每次讀寫器發送一信標,它首先檢測控制通道。如果控制通道忙,就一直檢測下去。一旦檢測到控制通道空閑,讀寫器就等待一隨機延遲并再一次檢測通道和發送信標。該隨機延遲是多倍的信標傳播延遲,以避免沖突。否則,許多讀寫器在信道空閑時會同時發送信標。算法中的競爭延遲及發信標前延遲與通常的無線網絡中的退避相似。一旦控制通道檢測到空閑競爭延遲和發信標前延遲,計數器減少;當檢測到發送時,計數器停止計時;當控制通道檢測到空閑后,計數器重新計數。并且,如果讀寫器在競爭階段的退避期間接收到信標,它就會存儲余下的退避計算時間等待下一次機會。例如,在tmin時間內讀寫器接收了信標,當讀寫器重新進入競爭階段時,讀寫器利用余下的退避時間。這樣做的目的是提高讀寫器間的公平。
4 結論
分布式讀寫器抗沖突算法,通過在控制通道上周期地發送信標來達到抗沖突的目的。與CSMA機制相比,它可以降低讀寫器沖突1%~2%,提高讀寫器的閱讀速率高達98%。它需要讀寫器較少的花銷,完全不需要射頻標簽參與抗沖突。該算法同時還適合移動或手持式閱讀器的射頻網絡,具有重大的實用價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