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三年, DVD技術突破“藍光”封鎖線
藍光是進入高清時代新一代DVD技術,東芝、索尼等上百家企業圍繞“藍光”的技術標準,已經進行了長達七年的激烈爭奪。從“紅色激光”到“藍色激光”,波長從700納米降到400納米,肉眼根本無法分辨的改變卻帶來極大考驗。其波長越小就意味著采光點更小,更形象地比喻就是相當于在頭發絲1/500地方尋找一個點,而(容量相當于)在一個米粒上存儲50部75萬字的紅樓夢這樣的著作,這也就要求激光光頭取樣點非常精確。
投入千萬、拼搏三年
在傳統紅光DVD時代,中國企業由于不掌握關鍵技術,只能做裝配“打工仔”;現在,面對新的行業升級,是繼續為他人做嫁衣,還是爭得自己的話語權? 中國華錄集團堅定的選擇了后者。從三年前開始追蹤“藍光”,中國華錄集團作為國內第一個吃螃蟹的電子企業,為此付出了不菲的代價,光研發投入就在千萬元以上。因為當時“紅光藍光”之爭尚無定論,企業也可以選擇更為保險的HD-DVD格式,雖然容量小于藍光格式,但只需一條‘光盤復制線’就能重新投產;而藍光格式要求全盤否定,僅‘一條’生產線的投入就上千萬元。
面臨選擇,中國華錄沒有退縮,因為企業幾經沉浮,已深知掌握“技術標準”的重要。事實上從DVD出現以來,技術標準一直被包括索尼、日立等企業組成的GC聯盟所壟斷,從1999年開始,向中國DVD企業收取專業費用的機構,從1家增加到30多家,費用從每臺5美元漲到20多美元,利潤空間嚴重萎縮。這樣計算下來的結果就是一臺DVD毛利只有20多元。各個企業紛紛陷入經營困境,甚至倒閉。中國華錄也深受其害,基本上所有的工作都是替別人作嫁衣。
“中國制造”搶占核心制高點
紅光DVD時代,“中國制造”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而受制于人。正是有了切膚之痛,才有了華錄的奮起直追。利用國際規則參與國際競爭,搶占技術標準讓“中國制造”站到了制高點。
不掌握標準只會重蹈“紅光時代”覆轍,但是,要讓眾多國際巨頭接受中國標準談何容易? 研發人員前后進行了數百次測試,“標準”的編解碼算法也修改了幾十次。經過一年的反復審議,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今年4月,由中國華錄自行研發的“DRA數字音頻編碼標準”終于通過國際藍光組織的技術評估,這意味著國際音視頻標準第一次有可能采用中國技術,中國華錄有望進入國際藍光光盤協會的專利池。
紅光時代“打工仔”贏得“藍光”話語權
過去有種說法,歐美出標準,日韓出關鍵件,中國做裝配,純粹是一個打工仔。現在中國華錄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進入國際標準,表明了中國華錄在長期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中有了主動權和話語權。
中國華錄集團是國內首家加入藍光陣營的企業,作為藍光聯盟的貢獻級會員,華錄的加盟讓藍光在中國市場找到了落腳點。中國華錄已經就藍光產品產業化做了充分的準備,成為藍光聯盟貢獻級會員后,中國華錄向聯盟提出將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DRA音頻編碼標準和AVS視頻編碼標準加入國際藍光標準,并不斷推動形成我國藍光節目源-編輯中心-母盤制作-碟片復制-播放終端的一條龍產業鏈。使用華錄自行研制的驅動機芯,打破了世界工廠時代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徹底掌握了藍光核心技術的制高點。
匯聚高清技術,超越高清境界
隨著中國華錄自主研發的藍光DVD (BDP0810、BDP0801)兩款機器的相繼上市,均以其纖薄機身、卓越品質、超強性能、極具競爭力的價格迅速就贏得了消費者的信賴,它將我們引領到藍光科技帶來的高清時代。作為新時代的高清晰度娛樂領域的創意之作,我們可以聆聽多達7.1聲道的未壓縮音頻;觀看分辨率高達1080的高清晰度畫面。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娛樂體驗,華錄藍光DVD播放器不就是我們一直期待的終極的高清境界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