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的接口電路設計
三、接口電路的實現
根據上述的理論分析與建立的數學模型,可設計出低壓電力線通信發送端的接口電路,如圖2所示。
在發送電路中,三極管Q1和變壓器T1組成調諧功率放大電路。這里諧振變壓器T1有著雙重作用:一方面,耦合載波信號;另一方面,使通信電路與220 V/50 Hz的強電隔離。在Q1和前級運放之間通過一個電路R1耦合載波信號,這個電阻還可避免后級電路產生自激振蕩,此電阻的另一功能是增加放大器的負載阻抗。
前級運放輸出的信號經R1輸入到功率放大管Q1,再經Q1和諧振網絡組成的單調諧放大器放大耦合到交流電力線上。其調諧回路的諧振頻率應滿足:
若將中心頻率選在460 kHz[5],電容取值為22 nF,經計算可得電感L的取值在5.3 μH左右,即通過調節變壓器初級繞組電感量來調節中心頻率。
變壓器T1將電力線與接口電路的其余部分相隔離,將發送信號送至電力線;從電力線上取接收載波信號;濾除來自電力線上的干擾噪聲。
信號經L1、L2、C1、C2耦合至電力線上,C1、C2、L1、L2組成了帶通濾波器,而低壓電力線阻抗R具有時變特性。由此,可計算出C1、C2、L1、L2和低壓電力線阻抗R組成的雙口網絡的電壓轉移函數:
四、接口電路的仿真
根據該接口電路的電壓轉移函數,對此雙口網絡進行了計算機仿真分析。這里,著重分析了在不同的低壓電力線阻抗條件下,此帶通濾波器的通頻帶,即該接口電路的頻率特性。其頻率特性是評價該接口電路耦合性能的一項重要指標。仿真顯示了當電力線電阻為2 Ω、5 Ω、10 Ω、15 Ω、30 Ω、50 Ω、100 Ω時,通頻帶的情況,其頻率響應曲線如圖3所示。
從圖3的分析結果可見:電力線阻抗越大,接口電路的通頻帶越寬,對信號的耦合性能就越好,但選擇性差;電力線阻抗越小,接口電路的通頻帶越窄,對信號的耦合性能就越差,但選擇性好。經統計分析得知,低壓電力線的統計阻抗一般在5~15 Ω之間[6]。因此,所使用的429~503 kHz的信號均在通頻帶(衰減小于3 dB)范圍內,也就是說,以460kHz作為低壓電力線通信接口電路的中心頻率是合理的。一方面,滿足了載波發射高阻抗的要求,提高了載波的加載效率;另一方面,在滿足信號的耦合性能的同時,也兼顧了對頻率選擇性的要求,從而提高了系統的抗干擾能力。
在電路的具體安裝和調試過程中,通過調節電感磁芯來調節電感量,使通頻帶達到最佳。電容選用22 nF/450 V,電感量在5~6 μH之間。
關于接收端接口電路的設計,其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是相同的,這里不再重述,而直接給出低壓電力線接收端接口電路,如圖4所示。圖4中的二極管D1、D2起限幅作用,用來保護后續電路。
通過實驗,發射端接口電路和接收端接口電路都達到了設計要求。應用該接口電路進行低壓電力線通信實驗,取得了很好的通信效果。
五、結論
基于“電磁耦合”與“阻容耦合”相結合的“復合耦合技術”,從理論上分析并建立了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的接口電路”的數學模型,由此設計了“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的接口電路”。仿真結果和實驗結果表明,該接口電路既有較高的載波信號加載效率,又能完全地隔離電力網50 Hz的工頻信號。因此,該接口電路可廣泛應用于低壓電力線通信系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