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現場總線技術的優越性
數字系統的“魯棒性”使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產品質量的改善是現場總線技術典型的“隱含”優越性。手動、模擬自動和數字自動控制的精確度不同,而精度最好的數字系統可以使參數控制點靠近最優同時又是極限的區域,而精確度低的系統為防止超出極限只能將設定值放在遠離參數優化的位置上,如圖1所示。
另外,美國權威的自動化研究公司ARC的獨立研究報告認為設備維護成本高達生產管理成本的40%。自動化系統各部分的故障發生率統計如圖2。
現場總線技術通過現場變送器和執行器的自診斷功能,接線數量減少,I/O卡件減少和對CPU依賴的降低自然地提高了系統的運行率。傳統的維護工作量如圖3構成。
我們把維護分為“反應性維護——即壞了再修”、“預防性維護——即定期檢修”和“預見性維護——即根據需要檢修”。統計表明預防性維護中約63%(35%+28%)是不必要的浪費。但為了將預防性維護改進為預見性維護是需要有強大的診斷能力作為條件的。而現場總線技術提供了這種能力,通過實現預見性維護估計可以節省10~20%的維護費用,并使系統運行率提高了2%。現場總線基金會用經濟現金流來示意現場總線在全生命周期的利益。
圖4中表示由于模擬技術(虛線)的多次維護投入使得現場總線技術(實線)有較大的總體正效益(即實線在上虛線在下所包括的面積減去虛線在上實線在下的部分面積的差值)。
3.潛在性
現場總線技術還有一部分優越性是“潛在”的。它們提供了一個平臺但在初期階段由于觀念和配套的技術暫時還不十分到位,有待于今后的發展中得以體現。最具代表意義的如“資產管理系統”,“現場設備診斷專家系統”。這里的資產管理即業主的財富管理在自動化設備范圍的體現。通過資產管理,可以減少備件庫存、減少維護消耗(Maintenance Repair and Operations,MRO)、提高生產穩定運行率從而提高企業凈資產回報(Return On Net Assets,RONA)或總體設備績效(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OEE)雖然國內大部分企業還沒有通過結合控制系統來完成它,但現場總線技術無疑為它的實現提供了最便利的平臺。診斷專家系統則把多年設備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處理的專家經驗進行系統化模型化所編成的專用程序來指導我們的維護工作。這種專家系統可以是購買的,也完全可以在現場總線平臺上自行開發的。
統計表明預防性維護中約63%(35%+28%)是不必要的浪費。
結論:現場總線技術的優越性不僅僅在一次性購買時體現而更主要是在它整個生命周期內持續不斷地發揮。它也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技術經濟問題。只有在適當的觀念、管理需求乃至于技術文化的背景下它才能更充分地得以體現和發揚。
安全柵相關文章:安全柵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