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數控飛剪機動態剪切精度的諸因素實驗研究
(2)齒條運行速度=13米的實驗
相關參數跟隨齒數=10,加減速模式:直線加減速。
加減速時間360—400ms,
剪切結果:多數長度=1015-1022,偏長4-10mm。
調節伺服電機加減速時間,有效果,但是調到最好狀態也是偏長4-10mm。在同一組參數下,長短不一。即使有幾組切得長度一樣。也是偏長。
(3)齒條運行速度=8米的實驗
相關參數跟隨齒數=7,加減速模式:直線加減速。
加減速時間300--360ms
剪切結果:多數長度=1015-1022,偏長4-10mm。一組中也有1-2根偏短5mm。
4.2對實驗結果分析
使用各種參數對移動平臺的動態沖切進行了實驗,但沖切效果仍然很差。在同一組參數下,沖切齒條長度長短不一。實驗結果如表1
表1動態沖切實驗記錄
齒條速度=13000mm/分 | 跟隨齒數=10 | ||
標準長度=1012mm | 延遲時間約125ms | 計算長度誤差 | |
加速時間#2004 (ms) | 沖切長度 | 加速段行程差 | |
500 | 1035 | 54.5+27=81 | 81-63=18 |
400 | 1022 | 43.6+ 27=70.6 | 70.6-63=8 |
360 | 1017 | 39.24+27=66.24 | 66-63=3 |
350 | 1016—1015 | 38.15+27=65.15 | 65.13-63=2 |
340 | 1016 | 37+27=64 | 64-63=1 |
根據以上數據 延遲行程約29mm | |||
從表1的實驗數據看,調節加速時間有效果,當加速時間逐漸變小時,剪切齒條長度逐漸逼近標準長度,但是無法達到標準值。而且一組齒條長短不一。在影響沖切精度的諸因素中,已經排除了干擾的影響和漏計脈沖的影響(降低了運行速度),而且加速時間,同步跟隨時間,清零時間都已經反復調節并處于受控狀態。但沖切長短數據結果是如此分散。那么必定有一“不受控因素”或“隨機因素”在起作用。
5尋找關鍵因素
5.1延遲時間的影響
再一次分析“移動平臺的動態沖切模式”并仔細觀察實際的沖切過程,發現移動平臺的啟動存在延遲------即從PLC發出啟動信號到移動平臺實際啟動,有120ms左右的延遲時間。
齒條機的控制系統由“PLC+NC”構成,在PLC---NC之間信號傳遞過程及時間如下:
⑴PLC負責接收計數信號,經過運算后發出移動平臺啟動信號,“PLC的掃描周期+輸出延遲”約20ms。
⑵啟動信號被送入數控系統并處理,這段時間約60ms。
⑶數控控制器發出伺服軸啟動信號經過總線送入“伺服驅動器。”這段時間約40ms
因此,總延遲時間約100-120ms。這段時間是由系統硬件性能所決定,不受控制。
而在這段延遲時間內,(當齒條以13000mm/分速度運行)齒條已經運動了29mm左右。
在圖2所示的動態沖切模式中,0-A階段就是延遲階段。
而行程差計算公式必須修正為:
在齒條機控制系統中,由于延遲時間不是一個穩定的值,所以其大大影響了齒條沖切精度。
5.2整改措施及效果
為了減少延遲時間的影響,采取了如下措施:
⑴更換移動平臺驅動系統,由PLC直接控制該驅動系統。減少中間信號的傳遞環節。
⑵降低齒條運行速度。
經過以上處理后,移動平臺的動態剪切精度得到保證。
6.結束語:
動態沖切不同于靜態沖切。在靜態沖切中100ms的延遲時間不會對沖切精度有任何影響,而在動態沖切中,延遲時間就成為影響剪切精度的主要因素。保持移動平臺與齒條的同步運行也是動態剪切的基礎。
伺服電機相關文章:伺服電機工作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