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期望
2014年美國CES大展上的另一看點便是可穿戴設備(wearable devices),受到各路媒體的熱捧,認為這是繼PC時代、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時代后又一代創新代表產品。2013年智能手機一舉從2012年的6.5億部驟增至9.5億部,預計2~3年內或可增至9.5億部,同年平板電腦也一舉超過了筆記本電腦而達到1.5億臺。說來有趣,其實從大型計算機(mainframe)――小型機(small computor)――個人電腦(PC)――智能手機是一脈相承的,它們都具有計算的功能,總結智能手機領軍產品――iPhone的最大特點無非一是聯網,二是觸摸輸入。經過6~7年的發展,已達于頂盛時期,主要市場在于取代功能手機而難言產品創新,世界PC更已從超過4億臺的巔峰時期,萎縮到2013年的3億臺多一點,風光難再,電子工業前途何處?從最近的報道看,2014年可穿戴設備是業界所見的第一道曙光,被稱為“the next big techs for 2014”,“Wearables: The Next Great Consumer Market”,可說是處于風起云涌的新生時期。由于進入門檻不高,廠商無論大小將不可勝數。產品觸目皆是,除眾所周知的智能眼鏡和智能手表之外,凡能穿戴在人身上的各種物品,諸如手環、戒指、項鏈、襯衣、帽子、鞋襪等等,無不有廠商在努力創新,試圖將它們改造成可穿戴電子產品,使之更加貼近生活,付諸靈活實用。據美國市調公司Deloitte最新報告,2014年世界可穿戴電子設備可銷售1000萬件,約值30億美元,預計2020年可達l億件。又據市調公司Business Insider估算,2013年世界可穿戴設備市場約25億美元,2014年激增62%,達40.5億美元,到2018年可望超過120億美元(圖4)。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33860.htm
可穿戴式計算機的發展其實已有好一段時間,美國國防先進研究計劃局(DARPA)早在10年前就已投入相關計劃,1977年HP便開發出了數字計算手表,1994年Timex推出了具有行程提醒功能的Timex Datalink手表,但2000年的網絡泡沫使可穿戴電腦也隨之遇冷。未久,再次最先推出的可穿戴設備是2012年2月耐克公司的手環型活動計量器FuelBand,用于檢測耐克制定的運動量單位“Fuel”,在無線連接的智能手機屏上顯示記錄的數值。2001年IBM展示了Linux手表原型,2004年微軟的SPOT手表上市遭遇失敗,而Pebble公司2013年1月開始供貨的Pebble手表,可顯示來電信息和提醒郵件、短信、微博和社交網絡等信息,并可聽音樂、設置鬧鐘等,一次充電可用7天,售價149美元,被美國知名科技媒體《商業內幕》評為“2014年最具創新力的十大設備”之一。隨著技術的發展,谷歌將新推醫用版智能眼鏡,未來智能眼鏡或可讓視力受損人群重獲“光明”,可穿戴設備的最終形態有可能嵌入人體,以維護、改善并拓展人體的功能。

可穿戴設備的應用領域大致涵蓋資訊娛樂、運動/健身、醫療/護理、軍用/安全等,可總括為兩大類:一是以智能眼鏡、智能手表為代表的傳統資訊娛樂產品,是當前電子業的主攻方向,企望通過其大量生產、廣泛普及帶來厐大商機,不過由于因襲智能手機技術,跨入門檻較低,易陷入價格戰爭,難獲厚利;二是以運動/健身、醫療/護理、軍用/安全等產品開辟未來利基市場(Niche Market),進入難度較大,時間較長,但可望獲得較豐厚的回報。2012年谷歌推出了它首個智能眼鏡,但技術未臻成熟,應用麻煩,工作時間很短,雖有若干跟進公司,據傳有的產品價格竟超過l2萬美元之多,昂貴異常,市場反應冷淡。被媒體熱炒的蘋果智能手表――iWatch,據傳開發始于2012年,但至今沒見產品發表,一說要到今年10月才可望上市,倒是三星公司更加積極,搶先于2013年9月推出智能手表――Galaxy Gear,適用Wi-Fi,支持NFC,只是有勢無市,可公司并不灰心,依然趕潮趨時,致敵于先,即擬推出低價版Galaxy Gear2以及智能手環升級版――Galaxy Band等。市調公司IHS報告說,三星公司首推的Galaxy Gear 智能手表還只是不成熟的原型商品,價格高,工時短以及功能不足,故而未可言成功。該公司說,世界智能手表市場短時內尚難成大勢,2013年出貨量不過26.8萬塊,2014年可望快速增長,出貨量也僅260萬塊,預期2018年可成長到3900萬塊(圖5)。
《日經電子》不久前也以“可穿戴設備即將上演”為題發了一篇專題研究報告,認為可穿戴設備時代的序幕已經拉開,有關產品像雨后春筍般地迅速鉆出地面,花樣繁多,顯著的特點是擺脫智能手機文化,向功能簡單化的專用設備邁進,但目前尚多為試驗性產品,真正的競爭還在后頭。參與廠商既有美韓日的谷歌、蘋果、三星、Sony等世界級大公司,同時小型風險投資公司將紛至沓來,且潛力巨大,會向著大公司不斷發起挑戰,既便是英特爾、高通、博通、村田等半導體和元器件公司,也將奮力前進,努力開發可穿戴設備應用的相關產品,似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世界電子業界應未雨綢繆,不可等閑視之。但話分兩頭,時下還不能對可穿戴設備抱過多的期待,首先,迄今為止市場上還未見哪個成功的熱銷產品,蘋果的iWatch更“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盡管公司期望它成為市場追夢產品,可上市能否一炮打紅? 其次,據現有報告,2014年世界可穿戴設備市場為30~40億美元,與同年世界傳統消費電子市場(2500億美元)相比實在太小,不可同日而語,據傳2018年可望成長到120億美元,也僅占5%,仍微不足道;再次,可穿戴設備開發中具有戰略意義的界面技術(觸控已不能延用,那將用語言、手勢、眼球跟蹤還是……)、具有成敗因素的低功耗技術、擺脫智能手機平臺的獨立功能――殺手級創新應用等等都將遇到很大的挑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用戶的歡迎程度,它將決定市場的成敗。真是曙光在前,舉步維艱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