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 > 設計應用 > 單片機編程方案

        單片機編程方案

        作者: 時間:2013-01-18 來源:網絡 收藏

          在射頻控制時,MCU的時鐘(晶振)、數據線會輻射基頻或基頻的倍頻,被低噪放LNA放大后進入混頻,出現帶內的Spur,無法濾除。除了用layout、選擇低輻射MCU的方法可以減少一些以外,還有什么別的方法?

          答:在設計高頻電路用電路板有許多注意事項,尤其是GHz等級的高頻電路,更需要注意各電子組件pad與印刷pattern的長度對電路特性所造成的影響。最近幾年高頻電路與數位電路共享相同電路板,構成所謂的混載電路系統似乎有增加的趨勢,類似如此的設計經常會造成數位電路動作時,高頻電路卻發生動作不穩定等現象,其中原因之一是數位電路產生的噪訊,影響高頻電路正常動作所致。為了避免上述問題除了設法分割兩電路block之外,設計電路板之前充分檢討設計構想,才是根本應有的手法,基本上設計高頻電路用電路板必需掌握下列三大原則:

          高質感。

          不可取巧。

          不可倉促搶時間。

          以下是設計高頻電路板的一些建議:

          印刷pattern的長度會影響電路特性。尤其是傳輸速度為GHz高速數位電路的傳輸線路,通常會使用strip line,同時藉由調整配線長度補正傳輸延遲時間,其實這也意味著電子組件的設置位置對電路特性具有絕對性的影響。

          作大better。銅箔面整體設置ground層,而連接via的better ground則是高頻電路板與高速數位電路板共同的特征,此外高頻電路板最忌諱使用幅寬細窄的印刷pattern描繪ground。

          電子組件的ground端子,以最短的長度與電路板的ground連接。具體方法是在電子組件的ground端子pad附近設置via,使電子組件能以最短的長度與電路板的ground連接。

          信號線作短配線設計。不可任意加大配線長度,盡量縮短配線長度。

          減少電路之間的結合。尤其是filter與amplifier輸出入之間作電路分割非常重要,它相當于audio電路的cross talk對策。

          回路Layout考量:震蕩電路僅可能接近IC震蕩腳位;震蕩電路與VDD VSS保持足夠的距離;震蕩頻率大于1MHz時不需加 osc1 osc2 電容;電源與地間要最短位置并盡量拉等寬與等距的線,于節點位置加上104/103/102等陶瓷電容。

          系列的9680c196KB開發系統時,都有那些注意事項?

          答:一個即時系統的軟體由即時操作系統加上應用程序構成。應用程序與作業系統的接口通過系統調用來實現。用80C196KB作業系統的MCU,只能用內部RAM作為TCB和所有系統記憶體(含各種控制表)以及各個任務的工作和資料單元。因此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對各個任務分配各自的堆迭區,該堆迭區既作為任務的工作單元,也作為任務控制塊的保護單元。

          系統的任務控制塊只存放各任務的堆迭指標,而任務的狀態均存放于任務椎棧中。在一個任務退出運行時,通過中斷把它的狀態進棧,然后把它的堆迭指標保存于系統的TCB中;再根據優先取出優先順序最高的已就緒任務的堆迭指標SP映象值送入SP中;最后執行中斷返回指令轉去執行新任務。

          各任務的資料和工作單元盡量用堆迭實現,這樣可以允許各任務使用同一個子程序。使用堆迭實現參數傳遞并作為工作單元,而不使用絕對地址的RAM,可實現可重入子程序。該子程序既可為各個任務所調用,也可實現遞回調用。

          在demo板上采樣電壓時,不穩定,采樣結果有波動,如何消除?

          答:一般來說,仿真器都是工作在一個穩壓的環境(通常為5V)。如果用仿真器的A/D時,要注意其A/D參考電壓是由仿真器內部給出,還是需要外部提供。A/D轉換需要一個連續的時鐘周期,所以在仿真時不能用單步調試的方法,否則會造成A/D采樣值不準。至于A/D采樣不穩定,可以在A/D輸入口加一電容,起到濾波作用;在軟件處理時采用中值濾波的方法。

          在車載DVD系統中,如何設計電子防震系統?

          答:在車載DVD系統,最好選擇高檔DVD機,因為高檔DVD機都采用電子防震系統(ADVANCEDESP),當記憶緩沖區內的讀數降低,先進的電子防震設計會以雙速讀數系統,做出比正常速度快兩倍的讀數速率,以減低噪聲,即使連續震蕩仍可避免跳線情況出現,現在就說說什幺叫電子防震。簡單地說:電子防震就是一個信號的儲存--釋放過程,首先CD要先把信號進行提前讀取,也就是我們見到機子的加速,再把信號儲存在RAM中,而我們在開防震的時候所聽到的就是經過RAM的聲音,這樣就是它的過程。當沒有防震時是由于信號是1比1讀取的,所以當受到沖擊后,就會出現跳音。而當開了防震時,機子受到沖擊后,由RAM釋放出來的聲音使音樂不停地播放,而與此同時,光頭迅速進行復位檢索,當檢索到信號后立即補充,所以不會出現跳音。大概的情況就是這樣。但是這樣還沒有滿足用家的要求,由于這種的方法帶來的時間短,通常只有3秒,所以跳音的機會還是蠻高,如果增大RAM又帶來造價的增高因為RAM這東西價格較貴,尤其是質量好的。

          在電子防震技術中,有那些IC或器件可供選擇?

          答:在電子防震技術中,最重要的技術之一要數是RAM技術,而一直以來都是因為它的成本問題,所以防震時間都一直不能增加,也就是說RAM本身就有限制,RAM的容量越大,造價就越高。而許多廠家就如何在RAM的限制里得到最大限度的記憶時間展開了開發研究。

          如何進行編程可以減少程序的bug?

          答:在此提供一些建議,因系統中實際運行的參數都是有范圍的。系統運行中要考慮的超范圍管理參數有:

          物理參數。這些參數主要是系統的輸入參數,它包括激勵參數、采集處理中的運行參數和處理結束的結果參數。合理設定這些邊界,將超出邊界的參數都視為非正常激勵或非正常回應進行出錯處理。

          資源參數。這些參數主要是系統中的電路、器件、功能單元的資源,如記憶體容量、存儲單元長度、堆迭深度。在程序設計中,對資源參數不允許超范圍使用。

          應用參數。這些應用參數常表現為一些、功能單元的應用條件。如E2PROM的擦寫次數與資料存儲時間等應用參數界限。

          過程參數。指系統運行中的有序變化的參數。

          在上述參數群對一程序編寫者而言,須養成良好習慣,在程序的開頭,有順序的用自己喜歡文字參數對應列表來替代,然后用自己定義的文字參數來編寫程序,這樣在做程序的修改及維護時只在程序的開頭做變動即可,不用修改到程序段,才比較容易且不會出錯。

          有人認為將被ARM等系列結構的嵌入式系統所取代。單片機的生命期還有多長?

          答:因為8位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的ARM在功能結構和單價的差異,故應用層次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ARM適用于系統復雜度較大的高級產品,如PDA、手機等應用。 而8位單片機因架構簡單,硬件資源相對較少,適用于一般的工業控制,消費性家電……等等。評估單片機近期是否會給ARM取代,要觀察兩個因素:

          芯片成本因ARM的工作頻率較高,電路較龐大,所需的芯片制造工藝要求在0。25U以上,成本較高。8位單片機工作頻率相對較低,電路較小,所需的芯片制造工藝在0。5U 即可,成本較低。

          功能定位的功能較單片機強,但兩者定位不同。就如現階段不會有人用ARM去作一個簡單的工業定時開關。當然,如果兩者單價相同也無不可,但現實是有很大的單價差距。

          至于將來,因芯片制造成本會不斷下降,上述的成本差異影響愈來愈少!但我估計在往后5年單片機仍有價格優勢,仍能存活!但ARM是否會精簡架構,降低成本,搶奪低階市場?我想可能性不大,ARM應該會向上發展。同樣,單片機也只能向上發展,如16位,高功能……等。 原因就是因為芯片制造工藝進步太快。壓迫芯片設計往高集成發展。

          在單片機C編成時,如何才能使生成的代碼具有和匯編一樣的效率?

          答:如果是使用C語言編程時,不太可能生成的代碼具有1:1和匯編一樣的效率。

          語言命令要被硬件識別并執行,必須通過編譯器編譯。編譯器分為前端、中端、后端。前端與各種計算機語言寫的程序打交道,后端與處理器的基本指令集接軌。所以如果使用C編程時,要達到最高的效率,最好能夠很了解所使用的C編譯器。先試驗一下每條C語言編譯以后對應的的語句行數,這樣就可以很明確的知道效率。在今后編程的時候,使用編譯效率最高的語句,這樣就能確保單片機C編程的時候同樣的功能不同的C程序,編譯效率最高。但是各家的C編譯器都會有一定的差異,優秀的嵌入式系統C編譯器代碼長度和執行時間僅比以編寫的同樣功能程度長5-20%,所以不同廠家的C編譯器的編譯效率也會有所不同。

          單片機和哪種內核的單片機比較接近?

          答:嚴格的說,ARM不是單片機,是一個嵌入式的實時操作系統。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是微處理器行業的一家知名企業,設計了大量高性能、廉價、耗能低的RISC處理器、相關技術及軟件。ARM將其技術授權給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半導體、軟件和OEM廠商,每個廠商得到的都是一套獨一無二的ARM相關技術及服務。所以市場上像Intel、IBM、LG半導體、NEC、SONY、菲利浦和國半這樣的大公司都有ARM系列,現在不存在什幺ARM單片機和哪種內核的單片機比較接近的問題。而且由于廠家購買內核后會根據自己芯片應用方向的不同,自行添加不同的外掛功能模塊,所以,同樣內核的芯片其提供的功能是不同的。

          從51轉到ARM會有困難嗎?

          答:從51轉到ARM,其實編程之類的原理都是一樣的,但是要注意的是ARM是一個RISC的架構,在ARM的應用開放源代碼的程序很多,要想提高自己,就要多看別人的程序,linux,uc/os-II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源碼。

          我學過MCS51單片機教材,很有興趣,但缺乏實踐經驗,手頭沒有任何道具可供演練,資金又有限,請問該怎么辦?

          答:在沒有任何條件進行實踐時,如果真的有興趣,可以下載一些具有軟件仿真功能仿真軟件進行一些編程,像一些做得比較好的51仿真軟件應該具有這種功能。HOLTEK的仿真軟件HT-IDE3000也具有相應的功能,同時它還具有LCD軟件仿真,周邊電路的軟件仿真。

          如果已經有了針對某MCU的C實現的某個算法,保持框架不變,對核心的部分用匯編優化,有沒有一些比較通用的原則?

          答:每個人的編程都有自己的風格與習慣,如果要利用別人的程序,在其中修修改改,如果他的程序并沒有很好的模塊化的話,建議最好不要這幺做,否則本來預期達到事倍功半,說不定反而事半功倍了。要參考他人的程序當然可以,但是首要是要看懂并理解他人程序的算法精髓,而不是在他的基礎上打補丁。而關于算法方面的優化,可以購買一些數據結構的書籍,上面有比較詳細的說明。

          如果準備估計一個算法的MIPS,有什么好的途徑?

          答:算法的運行時間是指一個算法在計算機上運算所花費的時間。它大致等于計算機執行簡單操作(如賦值操作,比較操作等)所需要的時間與算法中進行簡單操作次數的乘積。通常把算法中包含簡單操作次數的多少叫做算法的時間復雜性。它是一個算法運行時間的相對量度,一般用數量級的形式給出。度量一個程序的執行時間通常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事后統計的方法。因為很多計算機內部都有計時功能,不同算法的程序可通過一組或若干組相同的統計數據以分辨優劣。但這種方法有兩個缺陷:一是必須先運行依據算法編制的程序;二是所得時間的統計量依賴于計算機的硬件、軟件等環境因素,有時容易掩蓋算法本身的優劣。因此人們常常采用另一種事前分析估算的方法。

          一種是事前分析估算的方法。一個程序在計算機上運行時所消耗的時間取決于下列因素:

          依據的算法選用何種策略;問題的規模。例如求100以內還是1000以內的素數;書寫程序的語言。對于同一個算法,實現語言的級別越高,執行效率就越低;編譯程序所產生的機器代碼的質量。這個跟編譯器有關;機器執行指令的速度。

          顯然,同一個算法用不同的語言實現,或者用不同的編譯程序進行編譯,或者在不同的計算機上運行時,效率均不相同。這表明使用絕對的時間單位衡量算法的效率是不合適的。撇開這些與計算機硬件、軟件有關的因素,可以認為一個特定算法"運行工作量"的大小,只依賴于問題的規模(通常用整數量n表示),或者說,它是問題規模的函數。

          一個算法是由控制結構(順序、分支和循環三種)和原操作(指固有數據類型的操作)構成的,則算法時間取決于兩者的綜合效果。為了便于比較同一問題的不同算法,通常的做法是,從算法中選取一種對于所研究的問題(或算法類型)來說是基本運算的原操作,以該基本操作重復執行的次數作為算法的時間度量。

          算法的MIPS有專門的一門學問,可以去好好參考相關的數據結構書籍。

          遙控的編*思路和設計流程是怎樣的?

          答:一般來說完整的遙控碼分為頭碼、地址碼、數據碼和校驗碼四個組成部分。頭碼根據不同的廠家各不相同,地址碼和數據碼都由邏輯“1”和邏輯“0”組成。編碼的設計目的,就是按照編碼規則發送不同的碼值。我們最常見的碼型有SONY、松下、NEC等廠家型號。遙控編碼芯片最常用的是在空調、DVD、車庫門等遙控器上。

          設計編碼程序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了*型的特性。遙控碼的頭碼和地址碼(也稱為客戶碼)是固定不變的,數據碼和校驗碼根據不同的鍵值而改變。

          第二部分是計算發碼時間。遙控碼大部分都是由邏輯“1”和邏輯“0”組成,也就是由一串固定占空比、固定周期的方波所組成。通常這些方波的周期是毫秒甚至微秒等級,需要在時間上計算的比較精確。所以選擇發碼單片機型號的時候,就要考慮到單片機的運行速度是不是夠快,以及程序運行時間夠不夠。

          第三部分就是程序的編寫。選定單片機型號之后,開始設計程序流程。一般來說我們使用I/O口就可以做發碼的輸出端口。發碼程序一般由幾個子程序組成,頭碼子程序、邏輯1子程序,邏輯0子程序以及校驗碼的算法子程序。一旦我們得到要發送碼的命令后,首先調用頭碼子程序,然后根據客戶碼和鍵值調用邏輯1子程序或者邏輯0子程序,最后調用校驗碼算法子程序輸出校驗碼。

          公司的HT48CA0/HT48RA0、HT48CA3/HT48RA3和HT48CA6是專為遙控器設計的單片機,它們具有專門紅外輸出口,可以實現絕大部分發碼的要求。

          設計*程序也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編碼波形特性。從分析編碼的高、低脈沖寬度入手,了解邏輯“1”和邏輯“0”的波形占空比、周期。了解頭碼的特性。

          第二部分確定接收方式。一般我們可以用I/O口查詢方法或者INT口中斷響應方法來接收編碼。這兩者的區別是I/O口查詢方式比較耗費單片機的運行時間資源,需要不斷的去偵測I/O的電平變化,以免漏掉有效的碼值;而INT口中斷接收方式則比較節省資源,當外部有電平變化時,單片機才需要去處理,不需要時刻進行偵測。但是INT口中斷接收方式不能辨別相同周期不同占空比的波形特性,當編碼所攜帶的邏輯“1”和邏輯“0”具有這種特性時,就無法通過INT口中斷接收方式來辨別了,因為INT中斷只是在上升沿或者下降沿的時候才觸發。

          第三部分將接收的碼值存儲并分析執行。根據判斷高低電平的寬度(定時器或者延時),可以得到碼值,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一般我們連續收到3個相同的完整碼值,就確認此碼的確被發出,并接收成功。當*結束,根據碼值我們可以判斷出是哪個按鍵被按下,由此去執行相對的按鍵功能。

          公司的HT48以及HT49(帶LCD)系列單片機,都可以符合大多數*的任務。

          在學習單片機的過程中,如何理解預分頻,12時鐘模式(6時鐘模型)等概念?

          答:預分頻器的英文是prescaler。它就是將輸入的頻率信號分頻,然后再輸出。HOLTEK公司有一款最基本的8位I/O型單片機HT48R05A-1,我們就以這款單片機為例說明。HT48R05A-1有一個8位向上計數的定時器Counter。系統時鐘Fsys(4MHz)進入八階預分頻器(8-stage Prescaler)進行分頻,再進入定時計數器Counter計數。根據軟件設置,預分頻器可以將Fsys進行2的n次方分頻(n=1~8)。舉例來說,如果軟件設置為預分頻器2分頻,那幺預分頻器輸出的頻率就是Fsys/2=2MHz,這個2MHz信號再進入定時計數器Counter。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莒南县| 哈巴河县| 杨浦区| 四子王旗| 保山市| 南开区| 永吉县| 太仆寺旗| 密山市| 原平市| 太湖县| 邮箱| 屯昌县| 枣庄市| 锡林浩特市| 阿瓦提县| 夏津县| 康平县| 北流市| 星子县| 迭部县| 汉寿县| 喀喇沁旗| 石首市| 峨边| 长乐市| 广南县| 竹北市| 牙克石市| 宿松县| 阜南县| 长乐市| 阿拉善右旗| 象山县| 阿城市| 宜兰县| 泸州市| 沁阳市| 乾安县| 石柱| 福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