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片機匯編程序編碼規范
規則8
在多重循環中,應將最忙的循環放在最內層。
規則9
避免循環體內含判斷語句,將與循環變量無關的判斷語句移到循環體外。
目的是減少判斷次數。循環體中的判斷語句是否可以移到循環體外,要視程序的具體情況而言,一般情況,與循環變量無關的判斷語句可以移到循環體外,而有關的則不可以。
規則10
中斷和恢復
中斷程序應該盡量短,應該在中斷中進行標記,在主程序中處理。但實時性很高的程序段例外。
中斷時應該保存所有涉及到的通用變量和寄存器,如A, PSW, DPTR等。
規則11
堆棧設置
堆棧對于程序非常重要,對于堆棧的設置要合理。堆棧太小,在嵌套調用和很容易溢出,造成系統故障;堆棧太大,浪費RAM資源。
為了節約堆棧資源,中斷時要求不要保存太多資源,中斷嵌套和程序嵌套層數不要太多,盡量不要超過5層。這就要求合理的劃分功能模塊。
規則12
看門狗
看門狗電路用于在單片機死機時自動復位。單片機需要定時向看門狗發送脈沖,俗稱”喂狗”。喂狗不可太勤,這樣看門狗沒有起到作用;也不可太慢,這樣容易造成單片機復位。正確的喂狗應該在主循環中進行,最好是建立一個獨立的系統監控進程。不可以在定時中斷中喂狗,應為單片機有時可能會在主循環中死掉。
6.接口
規則1
去掉沒有必要的公共變量,編程時應盡量少用公共變量。
公共變量是增大模塊間耦合的原因之一,故應減少沒必要的公共變量以降低模塊間的耦合度。應該構造僅有一個模塊或函數可以修改、創建,而其余有關模塊或函數只訪問的公共變量,防止多個不同模塊或函數都可以修改、創建同一公共變量的現象。
規則2
當向公共變量傳遞數據時,要防止越界現象發生。
對公共變量賦值時,若有必要應進行合法性檢查,以提高代碼的可靠性、穩定性。
規則3
盡量不設計多參數函數,將不使用的參數從接口中去掉,降低接口復雜度,減少函數間接口的復雜度。
規則4
對所調用函數的返回碼要仔細、全面地處理。
防止把錯誤傳遞到后面的處理流程。如有意不檢查其返回碼,應明確指明。
規則5
檢查接口函數所有輸入參數的有效性。
規則6
檢查函數的所有非參數輸入,如外部數據、公共變量等。
7.代碼可測性
規則1
模塊編寫應該有完善的測試方面的考慮。
規則2
源代碼中應該設計了代碼測試的內容。
在編寫代碼之前,應預先設計好程序調試與測試的方法和手段,并設計好各種調測開關及相應測試代碼。
程序的調試與測試是軟件生存周期中很重要的一個階段,如何對軟件進行較全面、高率的測試并盡可能地找出軟件中的錯誤就成為很關鍵的問題。因此在編寫源代碼之前,除了要有一套比較完善的測試計劃外,還應設計出一系列代碼測試手段,為單元測試、集成測試及系統聯調提供方便。
規則3
在同一項目組或產品組內,要有一套統一的為集成測試與系統聯調準備的調測開關及相應函數,并且要有詳細的說明。本規則是針對項目組或產品組的。
規則4
在同一項目組或產品組內,調測打印出的信息串的格式要有統一的形式。信息串中至少要有所在模塊名(或源文件名)及行號。
統一的調測信息格式便于集成測試。
規則5
正式軟件產品中應把調測代碼去掉(即把有關的調測開關關掉)。
規則6
用調測開關來切換軟件的DEBUG版和正式版,而不要同時存在正式版本和DEBUG版本的不同源文件,以減少維護的難度。
規則7
在軟件系統中設置與取消有關測試手段,不能對軟件實現的功能等產生影響。
即有測試代碼的軟件和關掉測試代碼的軟件,在功能行為上應一致。
規則8
發現錯誤應該立即修改,并且若有必要記錄下來。
規則9
開發人員應堅持對代碼進行徹底的測試(單元測試),而不依靠他人或測試組來發現問題。
規則10
清理、整理或優化后的代碼要經過審查及測試。
規則11
代碼版本升級要經過嚴格測試。
8.代碼編譯
規則1
打開編譯器的所有告警開關對程序進行編譯。
防止隱藏可能是錯誤的告警。
規則2
某些語句經編譯后產生告警,但如果你認為它是正確的,那么應通過某種手段去掉告警信息。
ps:從網上收集了一些相關內容,結合我自己的經驗,歡迎拍磚,謝絕辱罵;
ps2:有些可能不常用,因為大家寫不到那么長的代碼,就我自己寫的最長的匯編代碼也不超過10K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