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物聯網與傳感器 > 日本新技術實現磁盤記錄密度和容量增長

        日本新技術實現磁盤記錄密度和容量增長

        ——
        作者: 時間:2007-01-29 來源: 收藏
        山形富士通、富士通研究所、神奈川科學技術研究院(KAST)光科學重點研究所室益田研究小組共同努力,成功地以25nm間隔在氧化鋁上以一維方式排列出了納米孔(發布資料)。納米孔是通過陽極氧化形成的。不僅有望實現記錄密度達1Tbit/平米英寸的磁記錄,還能將硬盤磁記錄介質的記錄容量提高到現有產品的5倍以上。
               在1月7日于美國巴爾的摩舉行的磁技術國際會議“JointMMM/Intermag Conference(MMM-Intermag 2007)”上對該技術進行了詳細發表。此次開發的技術是一項旨在實現Tbit級垂直磁記錄介質的基礎性研究,是受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的委托作為創新技術開發研究項目而實施的。研究時間自2004年至2006年度,共歷時3年。
        可增加硬盤記錄密度的垂直磁記錄的研發工作早已進入實用化階段。業內認為今后為了實現密度更高的磁記錄,需要采用以人工方式對磁性材料進行規則排列、稱為“晶格介質(Patterned Media)”的記錄介質。眾所周知,由鋁經過陽極氧化而成的氧化鋁存在大量納米級的納米孔。通過在這些納米孔中填充磁性金屬,就有望實現晶格介質。
               不過,氧化鋁中的納米孔有一個特點,它會以自生方式形成蜂窩狀的六方形致密結構,因此不適合沿圓周方向進行磁記錄的硬盤。因而該研究小組于2005年6月開發了先在鋁表面以直線狀形成凹凸圖案,再對氧化鋁納米孔進行一維排列的手法(發布資料)。但當時的一維排列間隔最小只有45nm。此次通過對陽極氧化條件進行優化,在凹部內形成雙列納米孔,從而縮小了間隔。即使是間隔接近電子束繪制極限的50nm間隔的凹凸線也能在寬25nm的凹部兩側形成納米孔列,從而實現了25nm間隔。
              除此之外,還在填充了磁性體的納米孔磁性層(納米孔為隨機排列)下方,形成了用于將磁束向記錄層集中的軟磁性底膜,并成功地利用垂直磁記錄頭進行了記錄和讀取。今后準備制作以25nm間隔沿圓周方向排列納米孔,并且含有軟磁性底膜的記錄介質,力爭實現1Tbit/平米英寸級的記錄與讀取。


        關鍵詞: 07展望 磁盤記錄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巩义市| 荆州市| 郧西县| 峨山| 南江县| 临海市| 南宫市| 龙南县| 拉萨市| 原平市| 寻甸| 锦州市| 巴彦淖尔市| 湘潭县| 云安县| 阳山县| 太康县| 肇源县| 如东县| 中西区| 吴忠市| 通江县| 荣成市| 巍山| 防城港市| 霍邱县| 永清县| 伊宁县| 义马市| 平泉县| 咸丰县| 靖远县| 安岳县| 芷江| 临清市| 白玉县| 韩城市| 承德县| 大同市| 长岭县| 洪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