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鋰電池時代:哪種電池技術會脫穎而出(五)
固溶體類正極材料改善容量降低現象
通過采用目前主流的鋰氧化物而非有機化合物的正極材料實現250mAh/g以上的比容量,而且電壓可提高到5V左右的固溶體類正極材料(Li2MnO3-LiMO2)的發表件數也急劇增加。該材料在充電前為鋰層與錳等過渡金屬層各自分開的層狀構造,進行初期充電后,過渡金屬向鋰層內移動,變為尖晶石構造。關于高容量的發現,除了錳等的氧化還原反應外,還發現了氧相關的電荷補償。
不過,將充電電壓提高到理論值以上容量的4.8V左右后,存在反復充放電時容量大幅降低的課題。針對該課題,日產汽車等的研發小組宣布,通過分階段提高充電電壓并同時實施電化學預處理,經過幾十次充放電循環后仍可維持250mhA/g的容量。
在本屆電池研討會上,神奈川大學和日產汽車的研發小組除電化學預處理外,還公布了氧化物表面修飾的效果。比如,通過采用Al2O3進行表面修飾,改善了50℃以上高溫下的充放電循環特性注9)。50℃時未加修飾的樣品在充放電25次后,容量維持率降到了83%。而進行了表面修飾的樣品充放電40次后容量維持率仍為90%左右。
電壓化將能量密度提高至200Wh/kg以上
在推進固溶體類正極材料基礎研究的過程中,作為更接近實用水平的5V正極材料開發的是鎳錳(Ni-Mn)類鋰氧化物。雖然本屆電池研討會沒有發表相關內容,不過在2012年10月舉行的電氣化學相關國際學會“PRiME2012”上,NEC采用將尖晶石型錳酸鋰(LiMn2O4)的一部分換成鎳的Li(Ni0.5Mn1.5)O4試制了單元并進行了發表。
與原來的LiMn2O4相比電壓可提高0.7V左右,因此單元的能量密度可由原來的約150Wh/kg提高約30%達到200Wh/kg以上。
NEC除正極材料外,還新開發了耐高電壓的含氟溶劑,抑制了在正極材料和電解液的界面產生的氧化分解。在組合使用Li(Ni0.5Mn1.54和石墨的單元試驗中,在20℃的溫度下進行500次充放電循環試驗后,可維持初期容量的約80%。另外,在45℃的高溫下進行相同的試驗后,確保了約60%的容量維持率。
另一方面,富士重工業著眼于組合使用Li(Ni0.5Mn1.54和石墨的單元在初期充電時的不可逆容量的抑制注10)。該公司以前就利用預摻雜鋰離子電容器等采用的鋰的技術。以前的預摻雜技術是在負極封裝鋰箔,鋰箔與石墨的電位差較小,摻雜需要較長時間。
注10) 富士重工業以“采用預摻雜技術的鋰離子充電電池的高能量密度化”為題發表了演講[演講序號:3C22]
因此,富士重工業開發出了采用Li(Ni0.5Mn1.54時在正極側封裝鋰箔,并預摻雜鋰的技術。Li(Ni0.5Mn1.54的鎳側有鋰,而錳側無鋰,利用鎳側與錳側約2V的電位差可從正極側摻雜鋰。
比較進行了預摻雜和未進行預摻雜的單元初期充放電容量發現,進行預摻雜后抵消了負極的不可逆容量,比容量提高27%(圖15)。
圖15:從正極預摻雜鋰
富士重工業開發出了從正極預摻雜鋰的技術。可以防止負極石墨的不可逆容量造成的容量降低。
此外,富士重工業還與日本化學工業共同發表了將磷酸釩鋰(Li3V2(PO4)3:以下稱LVP)與高容量NCA(Li(Ni-Co-Al)O2)混合的LVP-NCA類正極材料注11)。
注11) 富士重工業以“采用磷酸釩鋰的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