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解析光伏產業 危機與機遇并存(二)
度電補貼時代來臨
在上述政策中,“度電補貼”模式徹底改變了之前金太陽“事前補貼”補貼模式,將使得政策扶植資金真正落實到做實事的光伏企業身上。
對于光伏的補貼模式,此前議論最多的便是金太陽工程。按照該政策的文件規定,對光伏發電系統及其配套輸配電工程投資的50%給予補助,對偏遠無電地區的獨立光伏發電系統按總投資的70%給予補助。該政策爭議的焦點在于,財政部按一定比例預撥補助資金,而各地財政部門在項目完成審批備案、資本金落實等準備工作后,根據相關規定按進度撥付補助資金,即所謂的“事前補貼”。
由于可以“事前補貼”,各地金太陽工程的建設熱情高漲,2011年,納入金太陽示范目錄的項目規模為677MW,僅一年后,2012年這一數字就飆升至4.54GW。建設報批規模迅速提高,可真正按期竣工并網發電金太陽項目比重還不到一半。金太陽示范工程補貼的“事前補貼”政策,導致光伏發電產業出現投機行為,甚至有部分申報項目企業為賺取國家補貼,將產品以次充好、虛報價格,而騙補、先建后拆、報大建小等現象層出不窮。
在本次的政策中,直接將補貼模式變為度電補貼,發展新能源最終需要的是發電量,而不是裝機容量,因此建議采取“度電補貼”模式,發一度電補一度電,“度電補貼”在保證補貼不浪費的同時,引導企業真正重視光伏電站建設與運行過程中的質量,并保障光伏電站的整體效果。
另外,作為光伏產業最為期盼的光伏發電補貼方案《關于完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通知》年內將會出臺。該方案相比今年3月征求意見稿,在上網電價和補貼方案均有上浮。根據征求意見稿,對大型光伏發電站實行四類地區標桿上網電價,分別為0.75元/度、0.85元/度、0.95元/度和1元/度,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為0.35元/度。現在的方案將最低檔從0.75元/度調整到了0.9元/度,最高一檔則從1元/度上調為1.1元/度,對于分布式光伏發電的補貼,則從0.35元/度上調為0.42元度。
標桿電價上浮,最低達到0.9元/度,這將對光伏企業投資電站產生積極影響,進一步保證裝機需求的增長。
全額收購所發電量
“國六條”中“電網企業優先安排光伏發電計劃,全額收購所發電量發電計劃”也是政策落到實處的一項具體內容。
當前國內發電有兩種途徑,其一是自發自用,其二是出售給電網。對于分布式發電,之前電網的要求是必須自發自用,不允許上傳。其實先前這樣的硬性規定,主要是利益分配的考慮,并網侵犯了電網的壟斷,換言之,如果分布式發電在全國范圍內推進,用戶在自家屋頂發電,則電網會出現無電可賣的尷尬。本次措施之二,不僅是要求電網企業優先安排光伏發電計劃,更重要的是全額收購所發電量。
全額收購所發電量的意義在于,除了自發自用外,富余電量被電網公司收購。行政上硬性規定,將從根本上改變電網企業在上網方面不夠積極,以及從根本上觸發其變革動力,而對光伏發電企業而言,全額收購所發電量也將從根本上解決運營壓力,激發市場的需求量,對國內產能消耗具有極大意義。
“光伏國八條”新增產能技術門檻極高
與此同時,被稱為“光伏國八條”的《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 《意見》),除了將去年光伏“十二五”裝機目標從去年 《規劃》中的21GW上調到35GW以上外,亦對新增產能設定很高的技術門檻。
《意見》提出,新上光伏制造項目應滿足單晶硅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不低于20%、多晶硅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不低于18%、薄膜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不低于12%,多晶硅生產綜合電耗不高于100千瓦時/千克。
單晶電池20%、多晶電池18%的轉換效率只有高效電池才能達到,這將完全限制現有低效電池片的產能擴張,敦促企業向高難度、高附加值的高效電池方向發展。在硅料準入門檻方面,目前國內多數一二線多晶硅生產企業的綜合電耗在80~150千瓦時/千克,100千瓦時/千克的指標已達到一線企業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