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現在是噱頭,未來是主流
而我們也知道,在可穿戴設備的發展進化道路上,關于用戶數據的收集可以說是最基本的一關,利用好了大數據,那便是契機,如果在隱私問題上把握的不好,那么對消費者而言便不是推陳出新,而是不安好心,到了那個時候,行業被洗牌便不是歷史和科技的問題,而是民意的問題了。所以在這一點上,廠商們必須提點好十萬分的小心才是。
目前可穿戴設備領域之中主要細分為四大類:主打運動和健康功能的 Jawbone Up 手環;能夠獨立于手機運行的 Galaxy Gear 智能手表;提供互聯網輔助體驗的 Google Glass 智能眼鏡;主打身體機能感應的智能手鐲 MYO 等等。它們都極盡在硬件基礎上貼近我們的生活,并極力不干擾我們原本的生活方式。
可這種若即若離的方式最終收效甚微,不能如愿讓消費者感到有所需求,反而使得多數人對此持觀望態度。長久以往,慢慢吞吞的探索不單會耗盡廠商們的所有資源和心力,也會讓消費者失去耐心。
實際上筆者認為,廠商們應該嘗試著走出手機發展模式的圈子,重點發力在一些只有可穿戴設備能夠辦到,或是相比之下可穿戴設備能夠做的更好的領域,或者是干脆奔著淘汰智能手機的心態去做產品,畢竟和智能電視與智能家居一樣,消費者需要的不是被做了加法的產品,而是一款從頭到尾都煥然一新的設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