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發科技會成為中國去美化趨勢的大贏家嗎?
4月22日,聯發科技的股價毫無征兆的暴漲20%+,聯系到之前幾天島內眾多同行關注關稅話題時,紛紛點名聯發科技可能成為關稅戰中潛在的大贏家,甚至谷歌都計劃在博通之外選擇聯發科技作為AI芯片開發的合作伙伴,一系列利好消息背后是否預示著聯發科技真有可能在關稅戰中成功“吃雞”?
在川普開啟全球關稅戰的媒體報道中,關乎實體產品聲浪最大的是手機,作為當之無愧的人類貼身伴侶,手機在關稅戰中備受關注不止在于與用戶的密切關系,還在于作為這次關稅戰最大的主角,中國是全球手機制造當之無愧的第一。官方數據統計,2024年1-10月份,中國一共生產了手機13.39億臺,其中智能手機9.9億臺,功能機3.49億臺。出口手機10.89億部,出口占所有產量的81.3%,中國產能約占全球市場83%左右,越南和印度加起來約占全球市場14%。
如此強大的產能占比,短期內根本不可能躲得過關稅戰的波及,雖然關稅問題還沒有實際執行到手機,但美中之間接近250%的關稅數字還是讓整個手機供應鏈每天都戰戰兢兢,因為除了核心AP廠高通的利潤率略高之外,其他廠商的毛利率普遍在40%左右,很難扛得住20%的關稅提升,何況是245!根據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在4月10日發布的公告顯示,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芯片均需加征關稅,這項政策適用于中國全境,包括海南自貿港,無論芯片經由哪個口岸進入中國內地,只要原產地、技術來源、品牌是美國,均需適用加征關稅。緊接著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在4月11日宣布,將集成電路的原產地認定標準調整為依據晶圓流片(Tape Out)來判斷,只要是在美國當地的晶圓廠流片,出口至中國就會面臨關稅成本的迭加。
不過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認定只是針對當下進口情況,美國手機產業供應鏈主要芯片廠商中,以高通為首的大部分fabless廠商代工的晶圓廠不在美國暫時可以不受影響,但射頻和電源管理芯片廠商的晶圓廠很難幸免。對這些廠商來說,要躲過高額關稅只有在短期內更換晶圓廠,這又勢必面臨的流片和封測等嚴酷挑戰,更換晶圓廠的代價和復雜程度對任何廠商都是事關產品生死的挑戰。
對于中國幾大手機品牌來說,與其等待原有供應商更換晶圓廠不如開啟自己的第二選擇。相比于第一步的非美晶圓流片認定,針對美國品牌和技術等脫敏將成為下一步國內手機品牌需要面對的新話題。手機供應鏈除了蘋果和三星之外,基本都是中國品牌,美國技術和產品的風險隨著中美之間科技戰的深入水漲船高,非美制造和非美技術未來將同樣重要,在半導體端,作為手機產業鏈中與高通產品重合度非常高的聯發科技來說,迎來非常微妙的替代機遇。
作為手機最核心的AP產品,目前市占率前五名依序為聯發科、蘋果、高通(Qualcomm)海思(Hisilicon)與展訊,其中海思的AP基本只供應華為,蘋果也是專供自己品牌,展訊和三星合作密切,重點服務于三星的中低端產品線和國內中小品牌。真正中高端AP市場的競爭基本就聚焦在高通和聯發科技兩家中,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射頻端產品性能方面的難于替代,聯發科技和高通在產品性能方面差異幾乎可以忽略,唯一的問題可能存在于專利費,而這部分跟關稅和中美科技戰比起來,似乎也不再是優勢。
即使在智能手機之外,無論是消費級芯片,還是最近聯發科技開始著力布局的AI與服務器芯片,都是中美科技戰中的焦點市場。作為全球前十大芯片公司中唯一的中國公司,聯發科技這些年一直深耕中國市場,實現高度本地化的技術和產品布局,其產品性能和設計能力也是目前數字領域唯一可以全面媲美美國領先企業的芯片公司,在中美科技戰帶來的技術脫鉤浪潮中,聯發科技承接眾多美國競爭對手的訂單也不是什么意外之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