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究竟是產業趨勢還是曇花一現?
人形機器人相較于其他服務型機器人而言,更容易為人們所接納。依據“恐怖谷效應”,在逼真度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之前,無論是靜態的仿真物件還是動態的仿真實體,人們對其的好感度都會隨著逼真度的上升而增進。換言之,中等偏上的仿真程度最為受眾所青睞,最能贏得大眾的認可。然而,隨著逼真度朝著更高的層次發展,人們的好感度會急劇下滑。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504/468913.htm處于“恐怖谷理論”第一段曲線上升區間時,人類與具備人形的機器人之間更容易形成情感層面的互動交流。人形機器人在外觀構造與行為模式設計上仿照人類,擁有手部、足部、頭部以及軀干等部位,能夠輕易博得人類的好感與親近感,并且能夠滿足人們的情感認同需求。而且,它們與人類的相似度越高,被接受與認可的程度也就越大,擁有類似人類的外形乃是機器人化身為人類伙伴并為人們帶來愉悅感受的關鍵要素。人形機器人有希望成為繼手機、汽車之后的又一個重要入口,其商業價值不可估量。手機入口整合了通話、地圖、辦公、娛樂等諸多功能,是各類功能匯聚的核心入口。而人形機器人的功能更為完備,與人交互的場景也更加豐富多元,很有可能會成為全新的商業入口。
根據艾媒網和 Statista 的數據表明,在 2021 年,我國人均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長達到了 3.3 小時。此外,該年度移動應用的用戶支出高達 1700 億美元(約合 1.08 萬億元人民幣),相較于上一年度增長了 19%。下載量依舊以同比 5%的速度持續增長,累計達到 2300 億次。對于人形機器人未來的發展速度,我們覺得能夠參照特斯拉電動車的產量釋放節奏來進行分析?;仡欉^往歷史,Model - S 于 2012 年推出,到 2013 年時特斯拉電動車的銷量達到 2.2 萬輛,2014 年則提升至 3.2 萬輛,2015 年實現了 5.1 萬輛的銷售業績。伴隨 2017 年 Model - 3 的推出并達成大規模量產,其銷量迅猛增長,從 2017 年的 10 萬輛一路飆升至 2021 年的將近 100 萬輛。
我們認為,特斯拉汽車銷量的大幅增長是從 Model - 3 上市開始加速的,最初采取的是高端概念型路線,往往是由忠實粉絲率先使用,與此同時收集各類數據加以改進,隨后逐步擴大產量。我們預計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進程可能與此情形有相似之處。不過,對于人形機器人來說,其他科技企業將會更快地做出反應,國內的科技企業與國外的科技企業紛紛將目光聚焦于這一領域,并進行前瞻性的布局規劃。一些領軍企業正在積極籌備,計劃于明年推出相關產品,所以當真正實現放量時,不僅要考量特斯拉,其他國內外企業也會貢獻銷量。
如果人形機器人的放量節奏與特斯拉汽車相近,那么 2023 - 2024 年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情況大致可類比特斯拉在 2013 - 2014 年的表現,隨著其他廠商的原型機陸續推出并逐漸起量,2025 年人形機器人有望對標 2015 年全球純電動車的市場銷量。但對于 9 月 30 日發布的機器人產品,我們不應抱有過高的期望值,這是因為人形機器人對于智能化水準、通信技術、執行能力、傳感技術等方面的要求頗高,最終較為理想的人形機器人必然是歷經多次迭代更新、反復打磨優化后的產物。而特斯拉 bot 的出現,其最為關鍵的意義在于開啟了整個產業的快速發展歷程,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眾多科技企業都會朝著人形機器人的方向奮力拼搏,競相爭奪市場份額,產業趨勢或許會加速呈現在我們面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