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已經一只腳踏入泡沫衰退期了嗎?
近期,Gartner 2024年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收錄的25項顛覆性技術分為四大領域:自主AI、開發者生產力、全面體驗以及以人為本的安全和隱私計劃。
Gartner杰出研究副總裁Arun Chandrasekaran表示:“隨著企業的關注重點繼續從基礎模型轉向可提高投資回報率的用例,生成式人工智能即將越過期望膨脹期。這一趨勢正在加速自主AI的發展。”
在報告中,Gartner的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顯示,生成式AI正在期望膨脹期和泡沫破裂低谷期的邊緣線上。同時顯示生成式AI距離生產成熟期的時間在2-5年,也就是說生成式AI技術在2-5年間會經歷泡沫破裂和穩步爬升階段,這對于生成式AI市場來說振幅巨大。
2024年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 來源:Gartner(2024年8月)
生成式AI市場現狀
生成式人工智能,即生成式AI,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一項前沿技術,其獨特之處在于能夠自主創造出新穎的內容與創意,廣泛涵蓋對話、故事敘述、影像創作、視頻制作乃至音樂編曲等多個維度。這一技術不僅追求在非傳統計算任務中模擬人類智能的高度,如圖像精準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的流暢對話及高效翻譯等,更是人工智能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志著技術向更高層次智能的躍進。
生成式AI產業已被明確界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組成部分,依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該行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分類與定義進一步細化了AI技術在不同領域的應用與影響。
具體而言,生成式AI在狹義層面聚焦于圖像、文本、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內容的自動化生成,與“合成媒體”(Synthetic Media)、“生成性輔助”(Generative Aid)等概念緊密相連,展現了技術在內容創作領域的無限潛力。而廣義上的生成式AI則更為寬泛,它不僅涉及上述內容創作,還涵蓋了策略生成(比如在游戲AI中自動制定游戲策略)及代碼編寫輔助(如GitHub Copilot提供的編程輔助功能)等復雜應用,進一步拓寬了AI技術的應用邊界,預示著未來智能技術的多元化發展方向。
據了解,生成式AI產業鏈自上而下層次分明:上游聚焦于AI核心技術及支撐架構,涵蓋數據供應、分析標注、創作者生態與先進算法,對數字基建有高標準要求。ChatGPT的興起正推動數據基礎設施的加速迭代。中游則專注于文本、圖像、視頻等細分領域,提供內容設計、運營管理、數據整合等開發工具與服務。下游則觸及內容消費端,涵蓋內容市場、服務平臺、數字素材庫及智能設備,還涉及生成內容的監管與檢測。
我國生成式AI產業生態活躍,多家科技巨頭如騰訊云、阿里云、百度智能云、微軟、谷歌等,在基礎設施、基礎大模型及AI應用平臺等層面均有深度布局。具體來看,AI芯片領域由英特爾、AMD、英偉達等國際巨頭主導,國內通信則由四大運營商支撐。基礎大模型研發上,OpenAI、亞馬遜、谷歌、IBM等國際企業表現突出。而在生成式AI應用層面,則涌現了科大訊飛、百度智能云、360、抖音、美團等國內企業的身影。
據工信部估算,2023年我國生成式AI市場規模已逼近14.4萬億元,并預計至2035年將躍升至超30萬億元,屆時將占據全球近90萬億元市場規模中的超過35%,成為我國乃至全球AI產業鏈的關鍵組成部分。
盡管制造業、醫療健康、電信及零售業對生成式AI技術的接納速度在加快,其應用率分別提升至5%、7%、10%和13%,但仍未及行業平均的15%,顯示出技術普及尚存障礙。這主要歸因于當前AI應用界面的復雜性與易用性不足,以及轉化為高效生產力前所需的大量調試與優化工作。然而,隨著技術障礙的逐步克服,特別是應用端使用效率的大幅提升,生成式AI的市場潛力及其在各行業的滲透率有望迎來井噴式增長。
AI資本開始撤退
進入2024年第一季度,美國風險投資市場經歷了一場顯著降溫,交易量跌至自2012年以來的谷底,反映出投資者對價值創造的要求日益嚴苛。然而,在這片低迷之中,生成式AI領域卻成為了獨特的亮點,其公司融資活動持續活躍,成為支撐整個季度風投總額(達328億美元)的重要力量。若非AI相關項目的融資表現強勁,一季度的風投資金規模或將進一步縮水。
生成式AI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潛力,預示著幾乎所有行業即將邁入一個新的增長紀元。盡管該技術已吸引眾多企業探索其應用場景與APP開發,但作為一項相對較新的前沿科技,生成式AI仍保持著對初創企業的強大吸引力,促使大量資金涌入這一領域。
這一趨勢背后,是生成式AI技術帶來的多重潛在影響:其一,投資者競相追逐先發優勢,導致生成式AI項目在市場上備受矚目,進而吸引巨額資本涌入;其二,隨著資本向AI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涵蓋軟件、芯片、數據服務等)匯聚,生成式AI生態系統日益繁榮;其三,鑒于生成式AI技術的高能耗特性,相關清潔能源公司也有望獲得更多風投資金的青睞;最后,鑒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雙刃劍性質,其變革潛力雖大,但伴隨的濫用風險亦不容忽視,這促使企業和政府加強對生成式AI負責任使用的監管與引導。
盡管當前市場對生成式AI的熱情高漲,且風投資金不斷涌入,但也有聲音表達了對這種熱潮持續性的擔憂。市場擔心,若后續產品未能達到預期的技術尖端水平,生成式AI領域的過度投資或將引發市場泡沫的破裂。然而,回顧計算機與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歷程,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便面臨挑戰,生成式AI技術仍有望在經歷調整后實現復蘇,并最終推動社會經濟的深刻變革。
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概念股中,英偉達無疑成為了股價飆升的領頭羊。自今年年初至其宣布“一拆十”拆股計劃前的最后一個交易日——6月7日,英偉達股價實現了驚人的漲幅,高達144.12%,相較于2023年初,其股價更是飆升了七倍以上。
與此同時,科技股其余巨頭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各自錄得年內股價的高點。微軟股價攀升至每股超過460美元,蘋果緊隨其后,每股價格突破230美元大關;谷歌每股價格站上190美元以上;Meta的股價更是飆升,每股價值超過530美元。
有從業人員認為,美股科技巨頭的泡沫很嚴重。“美股連漲10年,如果沒有概念炒作較難支撐。”目前市場上部分資金已在撤離美股頭部科技股,但只要沒到“最后時刻”,很多資金還不會大量撤離,預計這個“最后時刻”將很快到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