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物聯網與傳感器 > 設計應用 > “人-機-物智能”的挑戰、思考及應用實踐

        “人-機-物智能”的挑戰、思考及應用實踐

        —— 根據楊天若教授(海南大學學術副校長兼計算機學院院長,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講演整理
        作者: 時間:2024-06-11 來源:EEPW 收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406/459774.htm

        1 智慧城市與智能

        隨著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AI)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快速發展,我們正在進入“人- 機- 物”三元融合的萬物智能互聯時代。為了實現人- 機- 物的互聯互通,是否可以找到類似TCP/IP協議等計算機業的標準元素,并研究它們的共性,以服務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社區、智慧家庭等)應用?

        1718107998580116.png

        但是現在還沒有什么核心技術和關鍵理論(后面會有楊天若教授理念的簡單介紹)。為什么因為三元空間的差異很大。三元空間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信息空間、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

        1.1 信息空間:主要是計算、通信、控制,特點是離散的、邏輯的、數字化的。

        1.2 物理空間:是自然的、人造的系統,受自然規律支配,具有時間連續性。

        1.3 社會空間:是人在社會交往中形成的空間,為人類思考、行動、感知、交互和協作提供平臺。

        可見,在這三個空間中,每個空間有自己的學科,例如信息空間有電子、計算機等,物理空間有物理、材料、化學等,社會空間有社會學、心理學等。但是沒有一個學科能夠把這三個空間融合。

        當然,我們非常希望出現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形成一套理論,但目前還沒有。不過,這三個空間的融合已勢在必行。目前已有兩個空間之間的融合,例如如果以信息空間為基礎,與社會空間相融合,有情境感知、基于用戶行為的主動服務等,未來有元宇宙等;如果以信息空間為基礎,與物理空間進行融合,就是物聯網、數字孿生等。

        三個空間的融合可以更好地為我們提供前瞻性、個性化的服務。

        1718108058554229.png

        智能的發展階段

        2 智能面臨的挑戰

        人工智能當前發展迅猛。楊天若教授認為有幾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傳統人工智能階段,是在信息層面和邏輯方面去做。

        第二階段。但是后來人們發現有很多問題解決不了,因為神經元網絡是從物理世界得到啟發而來的,后來受到了社會空間的影響,現在到了技術融合的智能階段。為什么?人工智能發展了多年,可解釋性和基本理論實際上沒有本質上的提高。但為什么現在人工智能特別火?并不是因為強人工智能的發展,而是因為弱人工智能,即人- 機- 物智能的蓬勃發展。人- 機- 物智能不一定非要像人一樣能夠思考,但是能行使部分職能,因此目標較小,較容易實現。現在由于有強大的算力,豐富的應用場景,無處不在的通訊,使人- 機- 物智能變得無處不在。

        2.1 挑戰一:缺乏人-機-物智能的系統級設計

        物理空間、信息空間、社會空間的差異巨大,怎么進行融合?盡管目前還沒有什么理論,但有一個方法可以嘗試,即從數據入手。數據是三個空間的一個共同點:每個空間都會產生數據,根據這些數據進行融合,這是一條可行之路。因此,是否可以從這些空間中提取出一種系統化的方法?以下楊天若教授介紹了怎么去做仿真。

        按照這個思路,如果想做一件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個逐步迭代提高的過程。因此可以先設計一個人-機- 物系統,可以借鑒EDA(電子設計自動化)的方法。現在EDA 的方法是從上到下、從高層到低層(gate 級,門級)。

        是否可以設計一套像EDA 的方法,把人- 機- 物系統做統一的設計,使三個空間能夠互通融合?楊天若教授的思路是:首先進行大數據分析,進行系統分析,然后產生出智能決策,之后再快速做自動化;再做一次;不斷地周而復始,以達到理想的人- 機-物系統。

        2.2 挑戰二:怎樣進行融合?

        如果這個理論/ 方法論可行,就有幾個相關的問題需要考慮。

        第一,怎么去做自動化設計?做嵌入式的人都知道,設計電子電路用EDA 工具,同樣,我們能不能做類似EDA 的人- 機- 物系統?答案是肯定的。楊天若教授團隊做了“Petri 網的超空間流”模型。

        第二,怎么進行融合?現在大部分人做的還是大數據,數據大就行了,把原來的方法拿過來套用,但是缺乏一個整體的方法論。有沒有一個整體系統的方法能夠更好地把它們進行融合?

        2.3 挑戰三:怎樣反饋、自適應、迭代學習?

        即做出基于高階Petri 網的張量反饋機制,實現人-機- 物智能系統的自適應優化設計。

        主要是以上三個方法。楊天若教授主要介紹前兩點。第一,準備做一個自動化的設計方法,第二,對多模態進行分析。

        1718108235984053.png

        3 人-機-物智能的關鍵技術

        3.1 關鍵技術一:系統級設計方法

        人們熟悉的EDA 軟件是這樣做的:從上到下,一開始寫Verilog HDL(硬件描述語言),或者用一些最簡單的Python 或C 語言,它會自動地編譯生成出中層語言,然后到gate,最后逐步自動化生成。

        那么,是不是可以做成“人- 機- 物系統”這種自動化系統?于是楊天若教授團隊就往這個方向來做。首先把想要的部分用高層、C 語言/ 簡單的語言來進行簡單的描述,然后自動化生成一個中間模型,之后經過映射,最后再優化,并逐步迭代,生成一個系統。

        做完之后,再做數據分析。數據分析里有一個挑戰:怎么具體進行設計自動化?楊天若教授團隊已做了一套整體系統,像EDA一樣從上到下,已經做出了初步原型,現在正在逐步商業化。

        1718108249123346.png

        圖 基于張量模型的人-機-物大數據的統一表示

        3.2 關鍵技術二:多模態數據分析方法研究

        這也是一個有意思的點,即怎樣做數據分析?現在人們做數據分析,無非視頻歸視頻,圖像歸圖像,輸入文本歸文本,最后再合起來,因為現有的方法都是各自獨立的。那么,有沒有一種理論或方法能夠把這幾個部分合在一起?

        楊天若教授團隊采用了張量模型。很多人在大學時學過向量、矩陣、張量。張量是一種高階高維的數據表達形式,優勢如下。

        ①可表示。不管是什么樣的異構數據:結構化、半結構化或非結構化數據,可以想辦法把它們都納入到一個框架之下。也許它們的階數不同(3 階、4 階或5 階),因為數據的特征不一樣,但是它們是可以歸納在一個框架下的。

        ②可操作。有很多矩陣理論,例如矩陣分解、矩陣加減乘除取余,張量也同樣如此,只不過是更高階的。

        ③可計算/ 存儲。現在有很多硬件來支持,例如張量核、TPU 等。

        ④可以做分析。實現推薦、預測、聚類和分類等。這樣可以做到張量的融合。

        盡管數據、知識、智慧、服務等每一層都可做,但每層之間是割裂的,有沒有一個理論能夠把這幾層打通?因為有些知識可以反饋到數據,數據可以反饋給知識,知識可以反饋給服務,但是有沒有一種方法論能把它們統一起來,使它們之間可以互操作?它的表述還是傳統的方法。

        現在就用這種張量的表述方法來表示原始數據,也可以把知識來進行更高階的知識表示與認知和推理。不一定是知識圖譜,傳統的、高科技的都可以,然后可以用數學方法對它進行一些操作、融合,還有很多的理論可以使用。

        根據此理論,楊天若教授發展了一整套根據張量的表達方式,做表征、分解、特征提取,包括張量和深度計算。

        例如做深度學習時有這種現象:輸入時是一個向量,無論怎樣的特征數據,都要把它割裂成向量,然后輸出來進行學習。

        可以想象一下原來的數據,如果是更高階的表示/張量的形式,那么直接進行學習,效果是否會更好?確實這樣更好。從張量的深度學習到知識圖譜,都可以用一整套的張量理論來進行學習,而得出來的效果也確實比較好。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張量計算的特點是計算量特別大(因為是高階的),TPU 能夠很好地去彌補這種缺陷。這里重點提一下TPU。TPU 是谷歌最近推廣的一種處理器,T 指Tensor(張量),TPU 即張量處理單元。可以把很多張量運算放到TPU 里去做,有些不適合的放在GPU 里去做,或者放在CPU 里去做,以此使異構計算能夠更好地幫助計算。

        4 應用案例

        楊天若教授團隊已經做了一些項目,例如在湖北和江蘇的智慧交通場景得到了實際應用,并在為海南自貿港項目做研發。

        4.1 智慧交通

        與常州市公交以及湖北交投合作,其“人- 機/ 車-路”是一個典型的人- 機- 物的系統。第一步,怎么去做系統設計?設計完成后怎么去做數據分析?然后進行反饋。

        例如在人- 車- 路的大數據中,有天氣、路線、公共汽車上的視頻等都是非結構化的數據。這些數據怎么融合?通過張量分析模型,最終可以做到線路分布、客流分析和預測等。楊天若教授領銜的項目從2016 年開始就已經用到了江蘇省常州市公交的200 多條線路上,公交車2000 余輛,每年累計服務量近億次。第二個案例是湖北交投的智慧交通,高速路的綜合監管平臺和智慧服務區也是以數據為中心的。

        4.2 智慧自貿港

        海南自貿港計劃在2025 年封關,封關以后有很多智慧應用,涉及如何使各種應用互聯互通。

        設想遠程仍然采用上述這種模式:第一,先做總體的系統設計分析,然后進行數據驅動和數據分析,再進行決策,回來之后進行迭代的提高,最終使設計出來的應用能夠真正達到互聯互通的目的。

        為此,海南大學成立了協同創新中心,由多個學院、近100 支團隊組成。這些團隊根據整體思路分成了不同的方向。有的做基礎產品,例如材料與器件、通信芯片、傳感芯片、網絡等。楊天若教授團隊主要做系統設計,把人- 機- 物系統的設計方法進行有效的集成,然后進行數據分析,這是以張量人工智能為主要特色的分析、預測、決策。當然也不排除別的方法,其他團隊從另外的角度來做,最終都會提供這種決策。安全也非常重要,有三支團隊分別去做密碼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這些工作最終是為了服務自貿港應用。自貿港的應用是由一些典型的應用組成的,例如智慧導航、熱帶農業、深海探測、水下網絡、智慧養老、離岸金融等,這些都是海南的主要特色。

        5 結束語

        希望這些整體的思路和應用能夠應用起來,真正達到人們所期望的智慧應用、互聯互通的目的。

        (本文來源于《EEPW》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丰县| 饶阳县| 平乐县| 鄂托克旗| 云安县| 荣昌县| 蒙城县| 托克逊县| 辉县市| 岑巩县| 合阳县| 丽水市| 武定县| 千阳县| 塔河县| 平陆县| 抚宁县| 博湖县| 望都县| 同德县| 安塞县| 佛山市| 兰溪市| 融水| 祥云县| 韶关市| 大连市| 波密县| 从江县| 长岭县| 岫岩| 武夷山市| 三都| 玉山县| 大荔县| 关岭| 兰西县| 綦江县| 贵定县| 武清区| 青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