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規應用,RISC-V架構如何發力?
「選 X86 還是選 ARM?」這是芯片在設計之初的首要問題之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401/454677.htm近些年,這個選項中還增加了一匹黑馬—RISC-V。
從商業模式來說,X86 是封閉的指令架構,適合 PC 端的高性能計算,功耗最高,供應商主要為英特爾和 AMD,基于架構開發芯片并且售賣;Arm 架構是由 Arm 公司研發,適用于移動通訊領域,擴展性不及 X86 但能耗居中,基于架構再開發處理器核出售給芯片設計公司。
RISC-V 是目前市面上主流架構中,并不由某一家公司所主導的芯片架構,多用于智能穿戴設備,指令精簡,沒有歷史包袱,功耗也最低。
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半導體業界的頭部公司和產業人士開始參與 RISC-V 建設。比如今年 8 月,博世、高通、英飛凌、Nordic 半導體以及恩智浦這五家頭部汽車電子芯片公司共同宣布,一起合資成立一家基于開源 RISC-V 架構的新公司。新公司將重點基于 RISC-V 架構研發汽車領域芯片。未來,還將逐步擴展到移動和物聯網等更廣泛的市場。
那么 RISC-V 架構因何適用于汽車應用呢?
RISC-V 架構因何適用于汽車應用
第一點,RISC-V 具有更先進的架構可以提升汽車系統的整體性能。
在軟件圈有一個梗:十年的老代碼,你敢動嗎?
這個故事具體情形是:當新入職的同事被告知維護老產品時,看著代碼包就像是在霧里看花,當他去問資歷更老的同事就會發現,幾經輪回已經沒有人懂具體邏輯是什么樣的,原作者也不知道已經跳了幾家公司,于是他沒有辦法,只能在外邊包一層,交付新功能。
這,就是歷史的包袱。
毋庸置疑,RISC-V 的指令集相比 ARM 和 X86 要精簡得多,包袱也更小。這也意味著編譯器可以更容易地生成高效的機器代碼,使得程序更容易優化,并且更容易移植到不同的 RISC-V 處理器上。
要知道車上的電控系統、傳感器等眾多設備都是電老虎,搭載智能駕駛依然會消耗大量電能,所以 RISC-V 的低功耗是一個亮點。
此外,RISC-V 架構不僅短小精悍,而且其不同的部分還能以模塊化的方式組織在一起,如此一來制造商可以按需裁剪并增添專用指令,使其以更小的內核面積,更低的功耗,實現高性能表現,顯著提高能效比。與此同時,RISC-V 允許添加專門的加速器或協處理器來處理特定任務,如圖像處理或機器學習,這使得汽車系統能夠以更高的效率處理復雜任務,如環境感知和路徑規劃。
第二點,RISC-V 模塊化設計可帶來更廣泛的應用。
RISC-V 架構為各行業芯片帶來了全新的設計理念,汽車芯片也是受惠于這種優勢。尤其是在 MCU 層面發展迅速。MCU 采用了 RISC-V 的指令集設計,可以讓芯片廠商非常快速地完成低門檻、低成本的芯片設計,并針對特定的應用場景進行定制化的指令集設計,具有很強的靈活性。
智能駕駛是 RISC-V 比較好的一個應用場景。它可以支持高性能的處理,為自動駕駛提供更強的通用計算能力。RISC-V 支持自定義的指令集擴展,可以加速特定的應用。此外,相對于競品來講安全隔離會更好,虛擬分區也是 RISC-V 的一個主要優勢。智駕芯片上,Mobileye 推出的 EyeQ Ultra 芯片搭載 12 個 RISC-V 內核,可支持 L4 級別自動駕駛需求。
RISC-V 在智慧座艙領域是一個后來者。智慧座艙采用高通的 64 位處理器,它的生態已經非常的健全。因為建智慧座艙需要一個非常健全的生態,這個是 RISC-V 目前在座艙上的一些劣勢。但是 RISC-V 在座艙方面主要是擴展支持虛擬化,也為未來成為座艙應用的后起之秀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同時,現在已經可以支持使用 Java 語言的系統,Google 也已經宣布安卓會支持整個 RISC-V。
智艙芯片上,SiFive P670A/P870A、中科院計算所第二代「香山」、賽昉科技昉·天樞-90 等產品有望代替 ARM A 系列成為座艙芯片 IP 核。
此外,在云端應用方面,基于 RISC-V 芯片的算力中心,相較于英偉達等主流人工智能計算硬件擁有更高能耗比,可有效提升云端存儲、計算效率,幫助降低汽車云化、車載物聯網、自動駕駛開發、車路協同等領域運營成本。
不過 RISC-V 的優勢遠遠不止這些。
第三點,RISC-V 架構具有更經濟的成本和更強的生命力。
RISC-V 允許任何人免費設計、制造和銷售 RISC-V 芯片和軟件,無需像 ARM 那樣購買昂貴的架構許可證。
如此,RISC-V 的開源優勢大幅度降低了整個芯片設計的成本,可以省去 IP 的授權費。同時,指令集的開源更具生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具備從嵌入式到高性能計算領域的整個覆蓋能力。
得益于在價格、性能、靈活性、自主可控等方面的優勢,也促使了 RISC-V 在車規級 MCU 市場與 Arm 等其他架構 MCU 瓜分市場的格局形成。并且,近幾年來,國內新興的車規級 MCU 廠商很多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 RISC-V 架構來做自己的車規級 MCU,比如云途半導體、武漢二進制、國芯科技以及芯科集成。
RISC-V 上車有哪些難處?
「如果說在人工智能領域,人們更關注的是算力,那么在汽車領域,人們關注的首要問題則是安全。」這是 SiFive 產品營銷高級經理林宗民的一句話。
RISC-V 想要在汽車中得到廣泛應用,還需要兼具有優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ISC-V 架構允許集成高級安全功能,如故障檢測、錯誤糾正和安全啟動機制。這些功能對于滿足汽車安全標準和保護車輛免受安全威脅至關重要。
對于企業來講,通過功能安全認證是一場漫長的「拉鋸戰」。時間成本是 RISC-V 相關企業推動車規產品落地的過程中最關心的問題。世界范圍內,SiFive 和晶心科技等企業在車規上布局較早。SiFive 車用系列的 RISC-V 安全處理器已實現了 ISO 26262 的 ASIL-B 和 ASIL-D 認證,晶心科技在 2022 年也透露其產品開發流程經過了獨立評估,符合最高 ASIL-D 規格 CPU 內核的開發要求。在中國大陸,芯來科技的 NA900 于 2021 年提交評估申請,通過 ISO 26262 ASIL-D 產品認證花費了近兩年時間。
同時任何車載操作系統或者車用的工具鏈,以及車用軟件都要進行安全認證,這樣才能和芯片進行匹配,這是對車載生態的一個限制點。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如果沒有軟件生態,基于 RISC-V 實現的芯片很難在具體應用場景中發揮作用。
除了軟件生態的劣勢,相關的編譯器、開發工具以及其他生態要素也還在發展,使得 RISC-V 上車受到諸多阻力。不過當下,在軟件生態方面正在發生一些變化,例如:今年 6 月,包括谷歌、三星、高通、SiFive、平頭哥、英特爾在內的 13 家 IT 和半導體頭部企業發起了全球 RISC-V 軟件生態計劃「RISE」,以推動 RISC-V 處理器在各個領域的市場化落地。
盡管 RISC-V 上車還面臨著軟件生態的門檻,但多家頭部芯片公司和生態廠商在積極推進車規級產品布局。RISC-V 正在向更先進的制造工藝、更強勁的性能和更高端的應用持續演進。
國內外廠商推動 RISC-V 上車
隨著全新開源的 RISC-V 架構的興起,國內外 IP 供應商已先后推出十余個系列車規級 IP,覆蓋通用、高性能 MCU 與安全芯片 IP 領域,能基本滿足目前車規級控制芯片需求。在此基礎上,芯片廠商正研發應用于車身、動力、底盤等領域的高性能 RISC-V 芯片。

主要 RISC-V 車規級 IP 及芯片產品 來源:各公司官網,車百智庫研究院
2022 年 9 月,SiFive 宣布推出三款車規級內核:E6-A、X280-A 和 S7-A 解決方案,以滿足信息娛樂、駕駛艙、互聯性、ADAS 和電氣化等當前和未來應用的關鍵需求。
瑞薩在推動 RISC-V 上車的嘗試則更早,2020 年 4 月,瑞薩與 SiFive 達成合作,共同開發面向汽車應用的下一代高端 RISC-V 解決方案。緊接著,在 2020 年年末,瑞薩借助日本半導體公司 NSITEXE 推出了集成 RISC-V 協處理器的汽車 MCU RH850/U2B。據了解,這款產品主要用于混合動力 ICE 和 xEV 牽引逆變器、高端區域控制、連接網關和車輛運動等相關應用。
英特爾在 CES 2022 上推出了專為自動駕駛打造的 Eye Q Ultra 系統集成芯片。值得一提的是,Mobileye EyeQ Ultra 不包含任何 X86 內核,而是擁有 12 個 RISC-V 內核、ARM GPU 和 DSP。
RISC-V 架構被認為中國車規級芯片自主可控的一塊「敲門磚」,有望助力提升國產汽車芯片自給率。
東風集團與中信科集團共同成立二進制半導體發布的伏羲 2360,可應用于發動機、變速箱、三電控制、ADAS、整車控制等領域;泰凌微 TLSR9 系列應用于汽車通信產品;方寸微電子 TIH64Vx690 可用于安全 MPU。國內 MCU 廠商愛普特也與阿里平頭哥進一步達成深度合作。雙方計劃未來一年推出六大 RISC-V 芯片系列產品,主要面向的領域也包括車載領域。
但整體上,汽車領域 RISC-V 芯片應用尚處于早期,僅有少量產品在座椅、車窗控制等功能安全較低領域,尚未實現大規模上車。不過芯科集成資深技術市場總監王超表示:「從這個行業來看,RISC-V 市場占有率目前略低,但客戶對 RISC-V 的接受度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低,他們對于 RISC-V 的態度其實很 Open。」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與北京開源芯片研究院、北京中科海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在京設立 RISC-V 車規級芯片技術聯合實驗室,將共同研究與開發 RISC-V 車規芯片技術,開展行業技術平臺和前沿基礎性科研工作,為國內 RISC-V 車規芯片技術發展按下「快進鍵」。
RISC-V,未來可期
歷史上一直是 X86 和 ARM 兩種架構壟斷 CPU 市場的紅利,整個芯片產業一直處于高壟斷態勢,開源 RISC-V 的出現打破了壟斷,為全球芯片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根據 RISC-V 基金會的數據,2022 年采用 RISC-V 芯片架構的處理器核已出貨 100 億顆(其中一半來自中國市場)。據其預測,到 2025 年采用 RISC-V 架構的處理器核出貨量將突破 800 億顆,增長速度遠超預期。
在這個浪潮中,中國市場已走在 AIoT 時代發展前列,在市場需求牽引下,中國 RISC-V 生態已初步形成,全球 100 億采用 RISC-V 的核中有一半來自中國,數百家中國公司都在關注或以 RISC-V 指令集進行開發,在 RISC-V 22 個高級會員中,12 家為中國企業,包括阿里巴巴、華為、騰訊、中興等。
如今,RISC-V 架構正逐漸成為中國芯片設計和制造領域的重要一步,幫助中國在芯片開發和生態建設方面取得成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