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衰退——中小企業的業務彈性與數字創新
2022年,中國中小企業總數突破5000萬家,新注冊企業超過800萬家。中小企業的數量仍在增加,但是高度脆弱的中小企業仍將面對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和供應鏈的巨大影響。在不確定的經濟時代,如何確保企業可持續發展?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借助政策支持,提高業務彈性,開展正確技術投資是至關重要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304/445223.htm政策利好——數字化轉型推動中小企業
高質量發展
2022年11月,工信部頒布《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其適用范圍及對象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需求方,即中小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中小企業,旨在引導中小企業明晰轉型思路、優化轉型實踐、提升轉型效能;二是供給方,即互聯網平臺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等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供給方,旨在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產品服務供給水平提升;三是地方各級主管部門,旨在加強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政策支持,推動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進程。同時,工信部聯合中國人民銀行設立2000億元科技創新再貸款支持工具,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納入支持范圍,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營造更好更優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在資金、人才、技術、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支持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
數字創新-中小企業持續投資IT技術
開展業務創新
IDC最新的數據統計,未來幾年中小企業將持續加大對IT技術的投資。中國中小企業(1-1000人企業)的IT支出,從2021年781億美元,提高到了2022年812億美元,與上年相比增長了4.0%。預計疫情后政策指導下,中小企業的年IT增長率將維持在12%以上。其中,中等規模企業(500-999人企業)的IT支出占比超過44%,其次是100-499人的企業,占比為33.6%。
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物聯網、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重要支撐,可以為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和發展空間。云計算可以提供靈活的資源分配和彈性擴容,降低企業的IT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中小企業可借助云計算平臺,實現數據存儲、應用部署、計算能力等方面的數字化轉型。但目前中小企業對云平臺利用普遍不足。根據IDC調查顯示,盡管接近40%的規模中小企業實現了上云管理,但在設計、研發、運維等業務的云應用程度非常低。從全球看,SaaS市場的滲透率和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推動了產業數字化轉型。但我國SaaS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根據IDC數據,2021年中國的SaaS市場規模為606億元,僅為美國的1/18,尤其中小企業的SaaS應用仍然需要提升行業整體認知水平,降低行業整體學習成本。
抗擊衰退-構建數字化能力提高業務彈性
好消息是相比大企業,中小企業往往具有更簡短的流程,決策更加敏捷,具有更簡單的技術堆棧,更少的遺留系統,更有利于業務創新,可以更快地實現業務轉型。IDC建議中小企業制定一個清晰而具體的數字化能力構建計劃,以應對挑戰并保證在未來幾年更有效地運營,這些計劃包括:
● 建立數字化基礎設施:中小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包括互聯網接入、數據中心、云計算等,以便實現數字化轉型。
● 采用數字化營銷:中小企業可以利用社交媒體、電商平臺等數字化渠道進行營銷推廣,提高產品或服務的知名度和銷售額。
● 實施數字化生產:中小企業可以采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進行生產制造過程的數字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 建立數字化供應鏈:中小企業可以利用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建立數字化供應鏈,提高供應鏈透明度和效率,降低成本。
● 實施數字化人力資源管理:中小企業可以采用云端 HR 系統、在線培訓等數字化手段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提高員工工作效率和滿意度。
● 加強數據安全:中小企業需要加強數據安全意識和保護措施,保障企業數據的安全和隱私。

分析師觀點
IDC中國研究總監李連風指出: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通過引入數字技術重構組織和業務,對產品本身、服務流程、組織結構、渠道與供應鏈整合、商業模式等進行數字化再造,以低成本實現業務和商業模式升級。科技廠商應加強與中小企業的合作,向中小企業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可簡化關鍵業務流程、提供卓越客戶體驗和減少人員依賴等目標的技術解決方案。
IDC《2023年中國中小企業和數字原生企業數字化戰略系列研究報告》:
主要關注中國10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以及數字原生企業市場動態和ICT采購行為,深入了解中小企業和數字原生企業的數字化現狀和不同細分群體的需求差異。該系列研究提供了中國中小企業和數字原生企業的在采購不同IT技術應用時的流程和標準,包括硬件,軟件,安全,云應用等相關技術,為中小企業和數字原生企業在數字優先的成長過程中提供發展路徑和應用指導,同時幫助為中小企業和數字原生企業提供科技產品和服務的廠商,提供市場進入所需的基礎數據、信息以及市場策略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