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制程、大算力,國產AI芯片集中亮相WAIC
今年是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連續第五年在上海市舉辦。AI芯片作為人工智能產業的底層關鍵硬件,一直是這場大會的主角。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209/438078.htm在這場大會上,觀察者網看到,天數智芯、壁仞科技、燧原科技、瀚博半導體、寒武紀、地平線一眾國產AI芯片公司均展出了最新的技術和產品,先進制程的大算力芯片可謂琳瑯滿目。
其中,天數智芯成立于2015年底,于2018年正式啟動7nm通用并行云端計算芯片(GPGPU)設計,其首款7nm云端訓練GPGPU產品“天垓100”已亮相去年的WAIC。
在本屆大會上,天數智芯向公眾展示了“天垓100”產品的眾多落地應用場景,包括互聯網、智能安防、智算中心、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
天數智芯透露,天垓100產品累計訂單金額已經超過2.3億元。
訓練產品之外,天數智芯7nm通用GPU推理芯片“智鎧100”也在本次大會上首次公開亮相,并被評為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八大“鎮館之寶”之一。
在本屆WAIC開幕前夕,天數智芯還發布了國內首個通用計算應用開發及評測平臺——DeepSpark。

緊挨天數智芯展臺的,是另一家國產GPGPU廠商壁仞科技,該公司成立于2019年。
與天數智芯一樣,壁仞科技也被稱為“融資機器”。截至目前,該公司已完成B輪融資,總融資額超50億元人民幣,“屢屢刷新半導體領域融資速度及融資規模紀錄”。
在本次大會上,壁仞首款通用GPU芯片BR100首次與公眾見面,該芯片采用7nm制程,可容納770億顆晶體管,并在國內率先采用Chiplet技術。

壁仞工作人員介紹,BR100芯片創下全球算力紀錄,16位浮點算力達到1000T以上、8位定點算力達到2000T以上,單芯片峰值算力達到PFLOPS級別,達到國際廠商在售旗艦產品3倍以上,同樣被評為本屆WAIC八大“鎮館之寶”之一。
觀察者網從大會現場獲悉,BR100將在今年年底實現量產。
壁仞方面透露,通過使用Chiplet技術,該公司通過一次流片,得到兩種芯片,除BR100外,同時還有一款單DIE(裸片)芯片,該芯片性能約為BR100一半,可覆蓋不同層級市場。
除了芯片之外,壁仞科技還展出了創全球算力紀錄的OAM服務器——海玄,以及OAM模組——壁礪100,PCIe板卡產品——壁礪104等。

大算力芯片相繼亮相的背后,是上海AI芯片產業的蓬勃發展。
本屆WAIC召開前夕,上海市經信委曾披露,圍繞智能芯片關鍵領域,對標國際巨頭,上海集聚了全國最多的智能芯片創新企業,初步形成了智能芯片產業集群。
“集成電路是一個高度全球化、分工高度細分的行業,這也就意味著,沒有一地、一家企業可獨攬全產業鏈。因此,我國在集成電路局部領域集中突破并快速形成優勢的可能性很大。”上海集成電路行業協會秘書長郭奕武在本次大會的論壇上表示。
參展本屆WAIC的燧原科技,也是上海本土AI芯片企業。成立僅4年,該公司就已推出兩代云端AI訓練芯片及相應的推理產品。在本次大會上,該公司展出了訓練產品“云燧T20/T21”和推理產品“云燧i20”。
融資方面,燧原科技成立不到兩年時間,融資額就超過30億元,其中騰訊一家連續投了四輪。今年7月,燧原科技C+輪融資曾獲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投資。

瀚博半導體總部同樣位于上海,成立不到4年,該公司將在本屆WAIC大會上發布首款7nm國產云端GPU芯片SG100,該芯片可為云游戲、云手機、云桌面、云計算等元宇宙關鍵性應用場景提供深度優化。

中科院背景的寒武紀則以“車云協同”為主題,展示了包括“云邊端”全算力覆蓋的智能處理器和芯片產品、基于寒武紀芯片開發的行業解決方案、人工智能硬件產品等。

地平線在本屆WAIC上展出了第三代車規級AI芯片“征程5”,該芯片采用16nm工藝,單顆芯片AI算力最高為128Tops,功耗30W,支持16路攝像頭感知計算,可覆蓋L4級自動駕駛需求,是國內首款可量產的百Tops級大算力AI芯片。

縱觀本屆WAIC不難看出,國產AI芯片正像雨后春筍般迅速涌現。僅上海一個城市,2021年以來,就有17塊AI芯片點亮,其中推理芯片7塊、訓練芯片4塊、車載智能芯片3塊。
隨著市場上各種AI芯片越來越多、算力越來越大,海量的資本也都瘋狂涌入這個賽道。
但必須指出的是,芯片是一個投資周期長、高風險的行業,一旦產品沒有被市場認可,或無法成長為某個賽道的頭部,結局可能很不樂觀。
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梁曉峣曾撰文指出,我們必須理解市場需要的不是“好”的芯片,而是“好用”的芯片。所謂好的芯片就是絕對算力高、硬件指標高,這個相對容易做到。但是做到好用就很困難,做出來的芯片沒辦法把潛力發揮出來,這是目前AI芯片公司的通病。
不可否認,一款芯片好用不好用,和其承載的軟件生態高度相關。長期以來,國產芯片無法取得實質性突破,就是無法打破國外廠商憑借先發優勢構筑的生態壁壘。
在本屆WAIC上的芯片主題論壇上,多家公司的高管也就國產芯片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燧原科技創始人、董事長、CEO趙立東在發表演講時指出,在人工智能算法、數據和算力三大驅動力中,中國在數據方面擁有長期優勢,在算法方面也具有競爭實力。但是,在高性能算力芯片方面,我們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未來,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最終能否獲得成功,取決于自身的努力,取決于技術的創新,取決于長久的堅持。
“國際巨頭用幾代人、數十年的巨大技術與時間投入積攢下的實力,我們想靠著一兩代和幾十名工程師就超越?夢都不敢這么做。”趙立東在論壇上坦言。
他還就國產AI芯片的發展提出了四點思考與建議:一是擁抱開放生態,要在硬件架構上實現原始創新,才能真正開放、打破壟斷,讓產業長期健康發展;二是要算盡其用,把算力運用到實際業務中,真正創造出社會價值,不能只是堆砌板卡;三是要合作共贏、優勢互補,在產品創新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產品形態和合作模式;四是希望政府與行業協會發揮牽引作用,建設相關標準及測試平臺,企業也會積極參與,承擔行業責任。
瀚博創始人兼CEO錢軍在參加相關論壇時也表示,希望未來出現一些領袖型企業,引導整個行業建立一個開放標準化的生態,將更加有利于行業內的有效競爭和創新,從而更好地支撐人工智能等行業的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