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戰略詳解:以合作共發展,構建產業命運共同體
1995年,新思科技決定到中國來拓展集成電路市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201/430984.htm那一年,華晶、華越、貝嶺剛開始摸索成立3寸、4寸、5寸晶圓廠, 源自“909”工程的上海華虹 NEC 在兩年后才開張營業,中芯國際更是2000年才啟動運營。
成立于1986年的新思科技初入中國市場,選擇了與多數外企不同的道路——不是通過代理模式作為起步點,而是直接成立了全資子公司。
談起當年,新思科技全球資深副總裁兼中國董事長葛群表示,當時中國的芯片行業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新思在中國幾乎沒有客戶,很多人甚至不知道EDA是什么。而新思科技的兩位CEO非常有遠見,當時堅信擁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一定會恢復其本來的輝煌。正如他們所料,此后中國的科技產業很快就駛入了高速成長期。
過去30多年,全球芯片行業經歷多次高潮與低谷的巨大波動,但新思在中國的業務始終高速前進。根據新思科技新發布的財報,2021財年新思科技全球收入為 40.42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貢獻超過了13%,相較于上一財年的11.4% 表現更加亮眼。這與中國不斷深入的數字化進程所帶來的芯片市場繁榮不無關系,同時也是新思始終堅持的本土化策略的收獲。
如今在芯片業熱潮持續涌動之下,光刻機、EDA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爆款”產品。無論是否從事芯片行業,對于EDA的關注度也是很在線。
事實上,EDA是芯片設計基石,在業內被視為芯片之母。要將上百億顆晶體管集成到一個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若不靠高度自動化的EDA軟件,單憑40年前“愚公移山”這種手繪電路圖的方式,恐怕畫上十年都不一定能成功流片。
近年,EDA更是得益于AI和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進一步大幅提升了芯片設計的效率,同時降低了芯片設計的門檻。像是英偉達的A100GPU 共集成540億個晶體管,以及美國初創公司 Cerebras Systems 推出集成 2.6 萬億個晶體管的AI芯片,都不斷刷新著芯片界的新紀錄,而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 EDA。
“國產化”需要務實的思路與戰略
伴隨著中國芯片產業熱度的上升,“國產化”的風潮也吹進了EDA產業。
新思科技站在時代的前端,迎面而來是中國社會數字化轉型的大浪潮,新思要如何將“國產化EDA”的議題,轉化為與其一起成長的共贏助力?
“國產化”是趨勢,但 “ EDA 國產替代” 卻脫離了芯片供應鏈的運作模式。芯片是高度全球化的行業,沒有任何一個環節可以“關起門來自己做”。
相較于“國產替代”,“國產化”在EDA領域會是比較務實的思考,但絕非一日之功,要從“必要性”與“可行性”兩個維度來進行。
他進一步分析,全球電子產業鏈的運作一直是高度垂直、分工精細,這種模式在帶來高效率的同時,也有著脆弱的一面。因此,該體系逐漸從“強耦合”朝“松耦合”轉變,供應鏈體系中“備選方案”的重要性逐漸提升。我們過去一直追求運作效率極大化,但未來要更多去思考如何確保供應體系的穩定與安全。
他強調,談及國產化,不能只是單純拋出這個議題,卻沒有務實的解決思路與戰略。可行的方案是要有節奏地設立一個時間點與比例值,例如未來五年之內可以完成多少比例的國產化進度。
葛群強調:“當前的芯片產業已經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所有參與者都環環相扣,牽一發而動全身,任何排他的封閉的運作系統都有些不切實際。”
“作為產業命運共同體中的一員,我們需要考慮如何共存,共謀發展。更進一步,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幫助整個中國產業解決眼前的痛點,以更穩定的步伐向前邁進”。
“+新思”戰略下的合作之道
早在2017年,半導體產業還未受到如此大規模的關注時,葛群就看到中國市場上有許多具備技術實力且充滿熱情的創業團隊,以及在細分領域具有潛力的優質公司。他認為除了給予技術支持外,還應該利用新思對芯片領域積累數十年的專業知識,協助優秀人才與資本對接,進而發展成為產業的助力。這就是新思科技在中國成立戰略投資基金的初衷。
如同26年前新思在中國的扎根,看好芯片領域的市場、需求、能量都會爆發式增長,與中國芯片產業共同成長。如今,新思深耕中國市場并謀求更長遠發展的方式,同樣是融合成為中國芯片產業的一份子,而成立基金把自己變成養分灌溉是一種合作與融入的方式,也是其在中國啟動“+新思”戰略的重要體現。
在葛群眼里,“+新思”的合作模式的宗旨是在整個芯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尋找實干并有能力的中國本土企業進行合作,相互補充,形成更大、更強的產業鏈,以更好、更完善的工具和服務,為行業的發展提供動力。
基于這一戰略,新思科技已先后與全芯智造、芯華章、芯耀輝、芯行紀、芯和半導體、楷領、軟安科技等多家EDA/IP和軟件安全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彼此成為一個緊密的共發展的“朋友圈”,支持快速發展的中國芯片產業。
以芯和半導體為例,新思科技看好異構集成的3DIC先進封裝會成為解決摩爾定律放緩的理想途徑之一,因此選擇深耕該領域十幾年的芯和半導體,作為其在3DIC EDA領域中國區獨家的戰略合作伙伴。新思科技3DIC Complier的設計能力與芯和在2.5D/3D先進封裝領域的強大仿真分析能力相結合,為客戶提供了從開發、設計、驗證、信號完整性仿真、電源完整性仿真到簽核的3DIC 全流程解決方案。
葛群強調,“新思在中國產業鏈中挑選的合作伙伴都能夠進行很好的互補,我們合作不是口號,而是真正能讓雙方共同客戶享受到合作帶來的價值和收益。”
他山之石,并購的美與缺
EDA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中國發展 “國產 EDA” 的勢頭也十分迅猛,近年來涌現大量的中國本土EDA企業。
被問及可供這些后起之秀參考的經驗,葛群強調新思科技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長期主義”這一底層邏輯,始終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通過30多年來每年 30% 以上的研發投入進行技術的不斷創新,才得以成長壯大。
當然,EDA產業的發展歷程也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商業整合與并購史,那么國內本土EDA公司能否也通過并購途徑來加速成長?
葛群認為,“收購”和“并購”雖僅一字之差,卻出于完全不同的戰略理念。有錢能買到公司,但并不意味可以成功的整合技術和團隊。而強大的技術和團隊整合能力,是新思的優勢。“當你收購一家新公司和新技術,必須要有能力吸收再整合,而新思高頻率的并購也是發生在近十年。換言之,在20多年的技術積累之后,新思才開始以并購方式成長。”
他進一步分析,并購壯大的前提條件是自身的產品和市場能力足夠強大。EDA工具鏈差異非常大,前端驗證工具分工非常細,加上算法和后端也不同,彼此整合并不容易。
唯有企業扎扎實實地打牢技術和產品基礎,先獲得本土客戶的信賴和認可,積累了足夠的實力,才能逐漸發展出屬于自己的消化整合能力,那時才適合去談并購。
倡議建立中國科技產業命運共同體
葛群強調,中國有先進的方法學,強勁的需求與創新能量都齊聚于此。下一個十年,新思將注重并繼續深入中國市場的耕耘與發展。
在數字化轉型與缺芯兩大背景下,新思希望借由自身在產業積累的專業經驗,協助優質的上下游公司和EDA/IP公司彼此攜手合作。葛群告訴《問芯Voice》,中國科技產業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是新思以實際行動提出的一個倡議,也是新思在中國繼續發展的指導思想。
一直秉持“合作而非替代、共存而非獨大、共贏而非自利”的原則,是新思在中國的芯片“朋友圈”不斷擴大的原因。
而在助力中國本土供應鏈不斷發展的同時,葛群相信新思也一定能從中獲得更多創新能量與商業機會,幫助中國芯片產業朝著更健康、穩定、繁榮的方向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