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智能計算 > 業界動態 > 深度復盤:亞馬遜AWS帝國,是如何被微軟奇襲的?

        深度復盤:亞馬遜AWS帝國,是如何被微軟奇襲的?

        作者:王睿 郭丹純 付曉玲 時間:2021-05-08 來源:表外表里 收藏

        當攝相機鏡頭掃過2006年谷歌搜索引擎大會現場,52歲的埃里克·施密特正坐在采訪席侃侃而談:“它以數據服務和體系結構應該在服務器上為前提,我們稱其為云計算?!?/p>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105/425304.htm

        圖片

        那是“云計算”概念的首次問世。

        緊接著,這位谷歌當時的CEO帶著招牌式微笑話鋒一轉,不客氣地說道:“我認為人們并沒有真正理解(云計算)這個機會到底有多大,但谷歌將沿著這條路走下去?!?/p>

        他的話音剛落十幾天,亞馬遜便向公眾開放了自己的云服務平臺(AWS)。與之相比,谷歌的程序引擎Google App Engine(云服務)直到2008年4月才對外發布。

        真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小丑竟是我自己”。

        而“半路殺出”的亞馬遜AWS,則憑借先發優勢,成為亞馬遜最賺錢的業務。

        有多賺錢呢?

        數據顯示,2019年亞馬遜總經營利潤136.81億美元,AWS貢獻了92億美元,占比67%。相當于亞馬遜2019賺100塊錢的話,有67塊都是云業務賺的。

        目前,已有投行分析機構,單獨對亞馬遜云業務給出4256億美元的估值,與其主營電商業務的4865億美金估值不分伯仲。如此“吸金”能力,讓外界洞察AWS實力的同時,也讓大眾清楚地認識到了云計算的廣闊前景。

        “云計算”進入下半場,谷歌云新任CEO托馬斯·庫里安宣稱,要加碼云計算銷售投入,與亞馬遜一較高下;微軟“云計算為先、移動為先”的轉型口號也透露著加碼云計算的“雄心壯志”。

        勁敵環伺,亞馬遜沒能一直笑下去。2018年開始,亞馬遜云IaaS業務的市場份額出現持續下滑,侵蝕其市場優勢的正是后進者微軟云。

        圖片

        從挑戰者到被挑戰者,AWS角色轉變的背后,是云計算行業競爭環境的變化:由戰略布局速度的競爭,轉變為增值價值的較量。

        云計算是好業務

        也是“苦活”

        云計算的故事雖然好嗑,可當其只是作為概念推廣的階段,將它重視起來的公司很少,原因在于這是一個“燒錢不眨眼”的行當。

        據谷歌技術基礎設施高級副總裁烏爾茲·霍爾斯表示:單個谷歌云計算區域的造價為 3~6 億 美元。

        那么,這是什么概念呢?

        試想一下,2010年左右,國內超過10億美金的互聯網企業能有幾個,那時候騰訊的市值不過400億美金左右,京東的估值僅有100億美金上下。這樣的項目弄十個,差不多一個京東就沒了,誰搞得起。

        但對于云計算來說,除此“重資產積累”之外,沒有捷徑可走。有人形象地將“云計算”類比為房子,“云計算”廠商扮演的即是房地產開發商或者房東(建房子)角色,用戶則是租用房子的企業。

        涉足云計算領域,提供IaaS服務像建房子一樣是基礎。提供商需自行建設數據中心,并購買服務器存儲等基礎設施。

        圖片

        這還沒完,云廠商想規?;l展,需要不斷擴張的服務器和數據中心集群,以實現:

        ①   在不同地域建立數據中心,供應不同地區的客戶需求(距離用戶所在地最接近的數據中心,獲得的訪問速度更快)。

        ②   在同一地域設立多個可用區,盡可能覆蓋該地域的用戶使用。

        云計算由此成為大公司才有基礎和資本做的“苦活”、“累活”,前期只有亞馬遜、谷歌、微軟先后入場。然而業務主體的領域不同,讓三家巨頭初期對云計算的態度有所差別。

        亞馬遜零售業務的擴張,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計算、存儲、網絡資源。有一種說法認為:亞馬遜的零售業帶有季節性,在業務比較蕭條的時期,平臺選擇出租多余的計算機容量。

        就像阿里巴巴每年雙11時,流量集中,要添置大量的服務器來保證網站運行穩定。但雙11之外的其他時候這些服務器閑置,對其出租是公司成本的充分利用。

        這樣的解釋可能只是事實的一部分,但通過“一魚多吃”,亞馬遜發掘電商和云計算業務性質的統一,成為IaaS最積極的推行者。

        ●   據亞馬遜2006年財報:借助AWS,我們目前提供十種不同的Web服務,并已建立了一個由24萬注冊開發人員組成的社區。

        ●   據2008年財報:我們將大力投資Amazon Web Services,在進行投資時會堅信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可以實現高回報要求。

        ●   據2009年財報:AWS繼續擴大全球覆蓋范圍,更多地在歐盟,北加州新地區提供服務,并計劃2010年在亞太地區開展業務。

        這在公司用于購買固定資產的資本支出上也有交叉驗證。從2006年開始,亞馬遜的資本支出持續上漲,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也沒有縮減支出,只是增速有所放緩,2010再次大幅增加支出。

        圖片

        與亞馬遜相比,Google是一個廣告公司,2004年上市后業務的利潤率非常高,沒有太多生存壓力,所以做的很多技術上“狂拽”的產品和功能,“炫技”大過于掙錢。

        客觀上缺乏發展云計算的動力,谷歌自Google App Engine發布后,很長一段時間未更新相關的產品。

        軟件出身的微軟,一開始以PaaS層切入云計算。但沒有IaaS基建基礎在,PaaS層的發展是受限的。可以看到,微軟早期的資本支出在逐漸縮減。

        圖片

        不過,這種各自為戰的情況,在2010年出現了變化。

        2010年底,美國政府宣布,將通過整合聯邦政府數據中心和應用程序,以及采用“云計算優先”政策來重組政府IT架構。并要求各級政府將部分工作轉移到商用、個人以及政府用云計算系統上。

        官方對云計算的重視,直接拉動美國云計算市場集體升溫。2010年至今,微軟資本支出持續上升,復合增速實現23%;亞馬遜資本開支的復合增速,則高達45%;谷歌“后起直追”,資本支出規模也不斷追高。

        巨大的資本投入,換來云計算業務可用區規模的不斷增長。(其他企業未有連續性數據披露,暫時無法體現趨勢。)

        圖片

        從絕對值看,亞馬遜AWS憑借先發和持續投入,在可用區數量上有著明顯優勢。如下圖,截至2020年底,亞馬遜擁有77個可用區,行業第一。

        圖片

        不過,“房子”建起來只是第一步,能不能吸引用戶“租住”,才是經受市場檢驗的關鍵。

        AWS自毀“錢途”

        斷的卻是別人“財路”

        亞馬遜從電商業務開始,就有一套“引以為傲”的商業邏輯:超低價 + 巨量 + 微薄利潤,并在Kindle、AWS、Echo等拓展性業務上一再上演。

        這種“薄利多銷巧經營”的謎面下,隱藏著“得便宜賣乖”的內核。降價,斷別人“財路”。

        經濟學上,有一個價格戰的“囚徒困境”,就是說一種商品,成本價是10塊錢,如果一開始定價15塊,市場很快就會打起價格戰,將價格壓到成本價以下,大家都沒生意做。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定價15塊,代表有5塊錢的高額利潤,會吸引一幫人全去做這個生意,產能短期內迅速過剩,到了后面就會陷入惡性價格戰。但如果成本不變的情況下,一開始只賣10塊五,競爭者一看,做這個費了半天勁,就賺5毛錢,何必呢。

        深諳這種“悶聲發大財”之道,AWS一開始的價格刻意定的非常低。

        低價(低利潤)只會吸引顧客,不會受到競爭對手的注意。等AWS的規模做起來,成為亞馬遜的賺錢“利器”,競爭對手聞“利”而動,卻仍然被亞馬遜牽著鼻子走。

        靠低價策略在IaaS服務領域一家獨大的AWS,緊接著開始“瘋狂”降價。截至2020年5月,持續降價82次。

        圖片

        看似自毀“錢途”的騷操作,實際上斷的還是別人的“財路”。

        對AWS來說,規模效應推動成本降低之下,進行降價,只要降價幅度小于成本下降幅度,賣得越多,賺得越多??梢钥吹?,AWS營業利潤在2015年之后,整體呈現上升趨勢。

        圖片

        但對還處于投入階段的競爭對手來說,成本支出高企,還要被迫打價格戰,結果可想而知。

        而亞馬遜的低價“一招鮮”,不僅體現在警惕競爭者進入的防御上,也被其用做挑釁別人的“矛”。

        低價,動傳統軟件商“蛋糕”。AWS故意壓低利潤的做法,果然獲得了用戶的“捧場”。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表示:“忽然之間,到處都是亞馬遜了。每一個創業公司的CEO好像都會告訴我,他們正在亞馬遜的服務器上建設自己的系統?!?/p>

        然而上文論述過,2006年AWS推出時,僅有幾種基本功能。憑有限的“傻瓜”模式遍地開花,用戶難道是“人傻錢多”?

        事實上,“錢多”的是亞馬遜,不過它精明得很。放長線釣大魚,AWS另一輪“燒錢”模式開啟,對象是產品品類擴張和升級。

        財報數據顯示,亞馬遜技術費用占支出比重,由2010年的5%提升至2019年的12.7%。連續五年在全球研發支出十大公司中(2014-2018年)位列第一,比第二名谷歌多出約150億美元。

        圖片

        據亞馬遜財報:這方面的支出主要用于包括AWS在內的技術基礎架構支出以及應用研發、品類擴張等構建數字生態。錢到位,效果“立竿見影”,2017年,AWS平臺的功能服務已經增長到1300種。

        圖片

        再次集齊“七顆龍珠”,不對,是規模效應下的成本優勢,AWS又召喚出了“低價”攻勢。

        以數據庫軟件為例:

        傳統商業軟件如微軟SQL Server雖性能穩定,但高昂的購買價格和維護成本讓中小企業怯步;而選擇開源版數據庫則可能缺乏技術支持。

        AWS在2015年推出的云數據庫Amazon Aurora,兼顧商業軟件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可靠性,成本只有商用數據庫的 1/10。

        當然,這是云數據庫產品共有的優勢。直擊用戶價格痛點,云計算廠商從傳統軟件提供商嘴下搶了不少“肉”過來。

        根據Gartner報告,AWS、阿里云、谷歌云等云數據庫提供商市場份額明顯上升,有望在2021年占比達到50%。不過分拆來看,前期下足“餌”的AWS云數據庫,釣到的“肉”(市場份額)最多。

        圖片

        據AWS2018年披露:過去兩年內,已經有超過64,000個數據庫,從傳統商業數據庫遷移到了AWS的云數據庫。隨著市場做大,向AWS低價“低頭”的,似乎從初創公司、中小企業、個人開發者,延伸到大型企業或機構。

        比如,2020年,三星電子將其超11億的用戶規模,從甲骨文的數據庫遷移到Amazon Aurora。遷移后,每月可節省44%的運營成本以及其他費用。

        但據了解,三星此次遷移耗時22周,也就是5個月左右。用如此高的轉換代價“上云”,想來也不只是為了節省成本。那么,到底什么更容易讓大企“低頭”?我們認為是創收的誘惑。

        對所有企業而言,決定改變一個固有結構,提高收益的動機要排在降低成本動機前面。

        就好比你企業辦公用慣了釘釘,如果飛書過來說,換我們的飛書吧,比釘釘便宜,但這個便宜遠沒到“揮淚大甩賣”的程度,你會為“三瓜兩棗”的優惠興師動眾嗎?

        可如果飛書說得是,用我們的飛書,可幫你們公司每月實現50%的收益增長,你換不換?

        云計算的基礎IaaS業務對應的就是動機:降低成本;高階的PaaS、SaaS業務對應的是動機:提高收益。而這讓AWS以低價打出的市場信心“起了波瀾”。

        重金砸出的規模優勢、技術壁壘,都集中在IaaS業務上。但用戶的需求有了價值的提升,如何從擅長的IaaS業務,過渡到短板的SaaS層面,AWS到了一個“賽末點”。

        IaaS基本盤遭“反向狙擊”

        AWS在SaaS業務上的薄弱,讓競爭對手有了可乘之機,一場“趁你病要你命”意味的反向狙擊開始。

        近幾年,微軟云的業務收入增速,一直遠遠高于AWS;而谷歌云的收入增速也在2018Q4之后,反超AWS。

        收入增速領先之下,微軟云IaaS業務所占的市場份額,2017年后增長明顯;谷歌云的市場份額也有小幅增長。而它們侵占的即是AWS的IaaS市場:從2017年占比52%降到2019年的45%。

        圖片

        雖說這么些市占率下滑,遠不至于沖擊AWS的基本盤,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何況目前的情況并非無解。

        這里我們引入微信的模式來進行輔助理解。我們都知道,微信本身是免費使用,不賺錢的,但微信匯聚的巨無霸流量,可以嫁接各種變現渠道,比如拼多多的崛起、小程序增值等。

        IaaS服務也是類似的邏輯。IaaS本身做不出差異化,沒辦法獲得高毛利,但它是很好的低價獲客工具,把客戶聚集在平臺,然后可以用PaaS、SaaS增值產品變現。

        不過,道理是這個道理,現實是AWS自身沒什么SaaS服務。

        SaaS服務涉及完整的軟件開發,且軟件之間相互獨立。云廠商要想規?;l展SaaS,需要深入軟件開發領域。這對微軟來說當然不是事,但亞馬遜顯然不擅長。

        亞馬遜沒為難自己,非拿短板去“撞”人家的長項,而是大量籠絡SaaS開發者入駐,各取所需。

        比如,2012年亞馬遜推出AWS Marketplace,通過引入IBM、Oracle(甲骨文)、SAP等軟件企業的產品,提升客戶對AWS的生態粘性,順便賺些抽成。

        圖片

        只是,這些“還擊”之舉,是否能抵擋微軟云從云端——SaaS層壓下來的攻勢,目前尚不明朗。

        另外,AWS還有一個可找補的地方——服務。

        當下云服務的直接使用群體,已經從技術人員擴充至非技術崗位。對不懂技術的人,拿技術強大做體驗賣點,打動不了誰的?!肮こ處煛蔽幕瘡姶?,純“技術腦”的谷歌云就是因此被嫌棄的。

        2016年,知名公司Workday選擇云計算服務商時,最早考慮的是谷歌云,但最終卻選了亞馬遜AWS,原因是認為:谷歌云的體驗糟糕,完全沒有考慮過大企業的運營、經濟性以及實際業務需求。

        而要想產品有競爭力,就要易于學習、便于使用,只有這樣,才能說服對學習新工具感到頭疼的用戶購買。

        零售商的本色,加上IaaS服務的簡單性,想必亞馬遜暫時沒有服務體驗的困擾,但在推進云計算服務如何更加順暢落地方面,仍然有探索空間。

        畢竟SaaS層的弱勢,讓亞馬遜云無論如何補短板,都免不了和微軟云正面交鋒,面臨用戶“二選一”的局面。而在擅長的服務價值上進一步深挖,則可能增加天平傾斜的幾率。

        小結

        云計算行業風起云涌15年,AWS作為云計算行業的先行者,憑借先發優勢吃下了不少的市場紅利,但這種優勢在行業競爭的加劇下逐漸失靈。

        尤其是近幾年,云計算行業入局者業務價值的較量愈發膠著。微軟云憑借軟件層優勢(SaaS層)的向下(IaaS)滲透,不斷擠壓亞馬遜云IaaS業務的盤子。

        接下來,缺乏軟件產品基因的亞馬遜,想要保持客戶對AWS的粘性,除了盡力補短板,或許還需要在滿足用戶需求方面下更多功夫。



        關鍵詞: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川县| 阳江市| 新建县| 呼和浩特市| 获嘉县| 化州市| 巨野县| 阳朔县| 峨山| 红河县| 郑州市| 盐山县| 张掖市| 福鼎市| 澎湖县| 衢州市| 普洱| 孙吴县| 察隅县| 龙泉市| 静宁县| 忻州市| 枣阳市| 绥宁县| 大渡口区| 开化县| 遂平县| 黑水县| 和静县| 兴隆县| 宣化县| 晋城| 青河县| 威远县| 保靖县| 阳城县| 射洪县| 栖霞市| 铁岭县| 巴马| 夏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