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橋梁智能監測水平領跑全國
楊泗港長江大橋是長江上首座雙層公路大橋,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雙層懸索橋。裝備多項最新“黑科技”的該橋已于2019年9月建成通車。
據悉,今年,包含跨江跨湖橋梁、城市高架立交在內,武漢有60座橋梁接入健康安全監測系統,5年內將覆蓋全市694座城市橋梁,織就智慧橋梁大網。
經過一年監測“體檢”,60座橋總體健康水平較好
中鐵大橋科學研究院院長田啟賢介紹,武漢的智慧橋梁步伐在國內走得最早,智慧水平國內最高。2007年,陽邏長江大橋就率先安裝了健康監測系統,是武漢橋梁中最早安裝的。2017年7月,武漢首次按照城市橋群架構建設橋梁智慧管理系統,開始搭建武漢“智慧橋梁”平臺,三環內的42座重點橋梁共安裝了15類共計1000余個傳感器,對運營環境、車輛荷載、結構力學特征、病害及安全運營指標等進行全天候自動化監測。若算上跨江特大橋及跨湖橋梁,今年內全市總共60座橋梁安裝健康監測系統,約占全市694座城市橋梁數量的1/10。經過一年的監測“體檢”,通過監測數據反映,武漢橋梁健康水平比較好。
監測數據及時預警“看不到的隱患”
健康監測系統到底能解決什么問題?田啟賢說,今年8月,意大利的熱那亞莫蘭蒂大橋發生坍塌事故,如果這座橋安裝了健康監測,就能及時發現隱患,避免事故發生。
裝上傳感器后,對于突發事件的影響可以即刻追溯。田啟賢透露,2008年汶川地震時,陽邏長江大橋剛開通不久,裝上健康監測系統,通過傳感器提供的數據分析發現,地震對它的影響相當于4.5級地震的影響,存在十幾厘米位移,及時評估后,發現震動和變形在設計范圍內,才松了一口氣。“有了‘護身符’,很多突發事件造成的隱患可及時發現并消除。”
中鐵大橋科學研究院副總經理鐘繼衛也舉例:今年8月,三環線上的廟山立交監測數據顯示,支座發生了橫向位移,隨后技術人員現場確認了問題的存在,判斷是由于天氣熱,使之發生變形。“這個地方的問題是一般人工發現不了的,但是通過健康監測傳感器可以及時發現。”
田啟賢也透露,通過監測發現,目前武漢部分橋梁存在的主要病害包括開裂、鋼結構腐蝕、橋面伸縮縫存在異物夾雜、跨江橋橋面損壞等。目前,該院已研發出超高性能混凝土,正在軍山長江大橋上應用,可解決橋面開裂等病害難題。
楊泗港長江大橋將應用一批“黑科技”
目前正在建設的楊泗港長江大橋是世界跨度最大的雙層懸索橋,1700米一跨過江,還要滿足小汽車、電動車、自行車、人行過江及觀光等多種功能,如此“世界之最”,如何保證建成后長久健康安全運營?
對此,田啟賢表示,多項最新的“黑科技”都將在該橋上應用。除了安裝有健康監測系統,還將裝上最新的抗震阻尼器,他打了個比方:能將地震給橋體帶來的力由1000噸降至10噸,降低地震對橋體結構的破壞。此外,吊桿上將安裝抗風阻尼器,可抗12級臺風。目前還正在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在橋面的應用,可解決鋼橋面疲勞開裂難題。
無人機3米遠能看清一根頭發絲大小裂紋
日前,第四屆全國橋梁結構健康與安全技術大會展區,一臺黑色碩大的無人機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中鐵大橋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翔介紹,這一新型無人機B-001是該院花2年時間研發的,今年7月研發成功,翼展有1.3米,最大抗風能力為六級。無人機上搭載了4000萬像素高清攝像機,能到達一些人難以到達的位置,比如建在條件惡劣的峽谷上的山區橋梁。最重要的是可以實現向上無死角拍攝,改變了普通無人機只能向下拍攝的弊端,可幫助檢測橋梁鋼梁下部病害等情況。
據悉,使用過程中,技術人員提前設定好飛行的軌道,新型無人機在現場按照軌道自動巡航,與設定路徑的偏差最多1厘米,并完成自動檢測,無線傳回數據。之后,依據后臺強大的大數據分析終端,自動生成橋梁外觀病害(如裂縫、麻面、破損、孔洞)的安全報告。
“以往橋梁裂縫等病害,只能依靠望遠鏡、橋檢車等設備進行人工檢測,容易漏測、誤測,且不安全。”王翔說,新型無人機具有測距功能,智能化識別裂縫,精度能達到0.05毫米,相當于能在3米遠處看清一根頭發絲大小的裂紋,不但大大提高了測量效率和精度,也將誤測漏測扼殺在搖籃之中。
此外,無人機上的雷達可避開障礙物,防止誤撞,在GPS信號遮擋的地方,也可完成檢測。
據了解,這一新型無人機已進行過試飛,效果良好,技術在業內領先,計劃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