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夢幻存儲的MRAM 為何吸引半導體大廠相繼投入?
目前存儲市場以DRAM與NAND Flash為主流,而近年來,在人工智能、5G 等需求推升下,新興存儲MRAM(磁阻式隨機存取存儲) 逐漸成為市場焦點,是什么原因吸引臺積電、英特爾與三星等半導體大廠,相繼投入研發?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004/412515.htm隨著半導體產業持續朝更小的技術節點邁進,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與NAND Flash(閃存) 開始面臨微縮挑戰,DRAM 已接近微縮極限,而NAND Flash 則朝3D轉型,除微縮越趨困難外,在高速運算上也遭遇阻礙。
而在人工智能、5G 時代來臨下,數據需求量暴增,隨著摩爾定律持續向下微縮,半導體業者加大對新興存儲的研發與投資力道,開始尋求成本更佳、速度更快、效能更好的儲存解決方案。
目前新興存儲主要包括鐵電隨機存取存儲(FRAM)、相變化隨機存取存儲(PRAM)、磁阻式隨存取存儲(MRAM) 及可變電阻式隨機存取存儲( RRAM) 等,其中又以MRAM最被看好、最受業界期待。
MRAM屬于非揮發性存儲技術,是利用具高敏感度的磁電阻材料制造的存儲,斷電時,所儲存的數據不會消失,耗能較低;讀寫速度快,可媲美SRAM(靜態隨機存取存儲),比Flash 速度快上百倍、甚至千倍;在存儲容量上能與DRAM 抗衡,兼具處理與儲存資訊功能;且數據保存時間長,適合需要高性能的場域。
除效能上的優點外,相較于 DRAM、SRAM 與 NAND Flash 等存儲面臨微縮困境,MRAM 特性可滿足制程微縮需求。目前 DRAM 制程停滯在 1X納米,而 Flash 走到 20納米以下后,朝 3D 制程轉型,MRAM 制程可推進至 10納米以下。至于 SRAM,則在成本與能量損耗上,遭遇嚴峻挑戰。
在具備Flash 的非揮發性技術、SRAM 的快速讀寫能力、DRAM 的高元件集積度等特性之下,MRAM 未來發展潛力備受期待,已被半導體業界視為下世代的夢幻存儲技術,成為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應用上,可替代SRAM 的新興存儲。
也因此,除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外,包括英特爾、三星、格芯等 IDM 廠與晶圓代工廠,相繼投入 MRAM 研發,盼其能成為后摩爾定律時代的新興儲存解決方案。
MRAM 與DRAM、NAND Flash 及SRAM 等存儲概念全然不同,MRAM 的基本結構是磁性隧道結,研發難度高,目前主要為兩大類別:傳統MRAM 及STT-MRAM,前者以磁場驅動,后者則采自旋極化電流驅動。
目前各家半導體大廠主要著眼 STT-MRAM,且越來越多嵌入式解決方案誕生,以取代 Flash、EEPROM 和 SRAM。三星采28納米FD-SOI(完全空乏型硅絕緣層金氧半晶體管) 制程制造;格芯同樣FD-SOI 技術,但制程已推進至22納米;英特爾也采用基于FinFET(鰭式場效晶體管) 技術的22納米制程。
臺積電則是早在2002 年,就與工研院簽訂MRAM 合作發展計畫,目前正開發22納米嵌入式STT-MRAM,采用超低漏電CMOS(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 技術,已完成技術驗證、進入量產,并將持續推進16納米STT-MRAM 開發,以支持下世代嵌入式存儲MCU、車用電子元件、物聯網及人工智能等多項新應用。
據研調機構 Yole Développement 指出,到 2024 年,STT-MRAM 市場規模可望達到 18 億美元,其中嵌入式方案產值約 12 億美元、獨立元件約 6 億美元。未來幾年,雖然 DRAM 與 NAND Flash 將持續站穩存儲市場主導地位,但隨著各家半導體大廠相繼投入發展,成本也將逐步下降,進一步提升 MRAM 的市場普及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