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計算機讓時間倒流?你先讓猴子寫出莎士比亞詩篇
近期有媒體報道了一則爆炸性新聞,科學家使用量子計算機實現了“時間倒流”。時間機器就要夢想成真了嗎?時間之箭將被扭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903/398958.htm近日,國外媒體報道了一則爆炸性新聞,科學家使用量子計算機實現了“時間倒流”,其中也不乏一些老牌的科學媒體,比如《發現》(Discover)的標題用了“科學家在量子計算機中逆轉時間,可能違反物理學定律”。隨著近年來量子計算機的火熱,時間機器這個人類歷史中最具幻想的產物似乎要成真了?
可惜,這也只是為了吸引大眾進行了標題處理。它們的報道不能被稱之為假新聞,因為原始論文的標題就很有“藝術感”,來自莫斯科物理與技術研究所、美國阿貢實驗室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了題為“時間之箭及其在IBM量子計算機上的逆轉”的論文。當新聞的標題變成了“標題黨”而讓大眾誤解,很容易變成科學謠言。
時間之箭
要了解他們做了什么,還要先從時間之箭談起(Arrow of time)。所謂時間之箭是指時間的單一方向,人們會覺得時間流逝是最為平常的事,而物理學定律往往是關于時間對稱的,也就是說把時間換一個方向,物理定律同樣適用。
正如用拍下兩個臺球的碰撞并反彈的視頻,如果倒放視頻,你不會感到有任何區別。而在物理學中描述“倒放”過程的方程與正常播放的過程是一樣的。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時間的方向,長期以來都是物理學家的未解之謎。
在研究時間之箭的源頭時,物理學家把熱力學第二定律和時間聯系了起來。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指在封閉的熱力學系統中的熵總是增加的,意味著系統向著混亂而非有序的方向發展。這條經驗定律很容易幫助理解時間之箭,如果比作臺球開球,一個球去撞擊一堆球,球會四散開來變得更加混亂,時間也不會倒流。如果沒有熱力學第二定律,其他的物理定律還是可以讓這些球回歸原位,可這恰恰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還有許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熟飯不會變成生米,摔碎的杯子不會復原……

▲宇宙的膨脹被認為也是一種時間之箭,它和熱力學時間之箭也有關系。來源:ScienceBlogs
那么這篇論文到底說了什么?論文作者,莫斯科物理與技術研究所(MIPT)量子信息技術實驗室負責人Gordey Lesovik說,“這是一系列關于可能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論文之一,我們人為的創造了一個狀態,它朝著時間之箭相反的方向發展。”
時間反演,理論上的存在
團隊首先研究了一個孤立的電子的狀態能否自發地逆轉。MIPT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Andrey Lebedev表示,電子狀態隨時間演化受到薛定諤方程決定,雖然方程本身對過去和未來沒有區分,但因為熱力學第二定律,電子所處的區域會迅速擴大,向混亂的方向發展。
“假設我們開始觀測時電子是局域的,也就是說我們能確定它在空間中的位置,雖然量子力學原理告訴我們不會知道它的精準位置(只能知道幾率),但我們能大概劃出一小塊電子所在的區域” ,Andrey Lebedev解釋說。他表示接下來電子所在的區域會變大,系統更趨于混亂,這就像把臺球撞散開。

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Valerii Vinokur補充道,“但薛定諤方程是可逆的,從數學上講,在一種特定的變化規則下(復共軛),方程可以描述一個‘模糊’的電子會在同一時間內回到原來的區域。”這種現象在實驗上還沒發現,但理論上它可能是由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隨機漲落造成的。事實上,量子力學中的時間反演(Time reversal)就是一種數學變化,并非指時間倒流或逆轉時間,他們所做的其實是相當于視頻倒放。
研究團隊計算出了一個電子變“模糊”后自發地回原來位置的概率。結果表明,在整個宇宙的生命周期137億年里,每秒鐘觀察100億個電子,電子的反向演化只會出現一次。即便如此,倒回去的時間也不足百億分之一秒。
對于這在現實中的可能性,Valerii Vinokur接受LiveScience采訪時說,“就像你給猴子一臺打字機和足夠長的時間,也許它能成為莎士比亞。”如此之小的概率也解釋了為什么在宏觀上不會出現“逆向”操作,但是研究團隊還決定人為的設計實驗來實現反演。
量子計算機中的回到過去
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四步走”的實驗讓時間“逆轉”,當然不可能直接去觀察電子的運動。他們使用的是IBM量子計算機中的超導量子比特,并開發了一種算法讓量子計算機模擬兩能級之間的電子散射——電子從局域的,或“可見的”狀態,變成散射的狀態,就像把擺好的臺球撞散開。然后,算法把這個過程反過來,粒子返回到它的初始狀態。他們認為,在幾分之一秒內,粒子向時間之箭的反方向演化了——他們做了一個量子計算機版本的視頻倒放。
在MIPT發布的新聞中講述了他們的四步實驗。
第一步有序(Order)相當于把臺球擺好,每個量子比特處于初始狀態,表示為0。
第二步退化(degradation),有序的狀態消失,量子比特變成了一個由0和1組成的復雜變化模式中。這一步相當于給臺球開球,模擬的電子就開始向混亂無序狀態發展。
第三步時間反演(Time reversal),他們用一個特殊的程序來改變量子計算機的狀態,讓其“向后”演化,從混亂走向有序。“如果用一個牽強的類比,這相當于踢了桌子一下,這一踢是經過完美計算的。”
第四步再生(Regeneration),第二階段的過程再次啟動,如果之前的完美一踢已經成功,則系統不會變的更加混亂,而量子狀態會回到過去,就像臺球會回到原位。

▲研究人員用臺球和電子類比他們的實驗。來源:MIPT
他們最終發現使用兩個量子比特的系統中,回到初始狀態的成功率為85%,而在三個量子比特的系統中,只有50%。他們認為這是由于實際的量子計算機的缺陷造成,更復雜的系統更難以控制。
實驗結果有什么意義?
“我們做了過去被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Andrey Lebedev說。他認為這一結果能加深人們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理解,他們此前通過麥克斯韋妖(物理學中假想的妖,能探測并控制單個分子的運動,于1871年由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麥克斯韋為了說明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可能性而設想的)的實驗表明在隱形傳輸(teleporting)信息的條件下,量子系統的局部可能會違背這一物理定律,并不表明這條定律被破壞了。這次他們從另一個方面重新研究了這一問題。
Gordey Lesovik認為他們的實驗肯定了“測量”在量子物理中的作用,“實驗結果也表明不可逆的觀點是測量導致,強調了‘測量’在量子物理學扮演著重要角色。”當提到測量的概念時,總是會提到薛定諤那只半死不活的貓,當這只貓在一個密閉盒子內處于一種又死又活的疊加態,而只有當打開盒子,也就是“測量”時才知道它真正的狀態。研究人員通過限制“測量”,讓量子比特處于一種量子疊加態中,只有在開始和最后對系統進行了測量,中間沒有任何干擾。

▲薛定諤的貓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文化 來源:medium.com
同時,他們認為可以通過時間反演的方法來幫助量子計算機更有效的運行。Gordey Lesovik表示,量子計算機的問題在于量子比特總處于疊加態上,如果中途被打斷并測量就破壞了疊加態,結果會以某種概率反映到元件上。
“正因如此我們并不總能很明確地驗證計算結果,時間反演就能幫上忙了,我們對計算機的最終狀態進行逆轉,用同樣的量子程序,如果計算正確,我們會達到量子計算機的初始狀態”。即使在3個量子比特情況下就難以控制,Vinokur還是表示了他們下一步的目標是更大的量子計算機系統。
褒貶不一
實際上,這一研究跟時間旅行或者時間逆轉沒有任何關系。正如絕大部分研究一樣,科學界對這種吸引人眼球的研究態度不一。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采訪中,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量子信息中心主任Scott Aaronson就說,“如果你在電腦上模擬一個可逆過程,只需要把時間向相反的方向模擬就可以了。快速瀏覽過論文后,我承認,如果只是換成了IBM的量子計算機模擬,我沒看出來有什么更深遠的意義。“
也有科學家從物理意義上做出了值得肯定的評價。“這項研究對物理學的基礎做出了很好的貢獻”,達特茅斯學院物理學助理教授James Whitfield在采訪中表示,“它提醒我們,并非量子計算的所有程序都必須面向實際應用才是有趣的。”
然而當“標題黨”的新聞出現后,有人把矛頭還是對準了與科學與公眾的關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量子科學家表示,“我不知道這有何用處,不是時間機器,也沒有違反任何物理定律。這種炒作只會壞了量子計算的名聲。”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表評論認為,這類新聞的出現不僅僅給量子計算招來惡評,還會傷害科學和公眾本身。公眾很容易被超出他們理解范圍內的東西迷惑。為了解釋不好理解的量子力學而配上嘩眾取寵的新聞,只會讓科學與公眾越來越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