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汽車電子 > 業界動態 > 智能車載系統的戰國時代:紛爭與突圍

        智能車載系統的戰國時代:紛爭與突圍

        作者: 時間:2019-03-22 來源:億歐網 收藏
        編者按:車載系統作為車生活應用直接入口,必然會引得“百家爭鳴”,誰能夠突圍,當下尚無定論。首先車企自建車載系統將會導致系統的封閉,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而市場將變得“魚龍混雜”;其次,互聯網企業搶灘入局,帶來了更多應用體驗的同時,數據安全成為關鍵;最后,技術壁壘成為車載系統發展的關鍵所在,以通信為例,目前的4G網絡還無法帶動高流量的汽車應用,車內應用目前停留在概念,產業爆發亟待技術突破。

          智能手機就是“掌上電腦+手機”,除了具備普通手機的全部功能外,還實現了電腦的基礎功能,這一切離不開手機操作系統的出現,從谷歌Android、蘋果iOS、微軟windows phone 、諾基亞Symbian、黑莓BlackBerr OS等手機系統“百家齊放”的局面,到如今只剩Android與iOS引領手機智能時代。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903/398738.htm

          當前,隨著汽車產業升級,智能汽車產業的風口已經形成,其中不同于傳統車載信息娛樂系統(IVI)的智能已經成為時下各大車企、互聯網企業追逐的“香餑餑”。

        image.png

          互聯網企業搶灘

          在國外互聯網公司中,蘋果對車一直情有獨鐘,外界也希望蘋果能夠造出像蘋果4S手機一樣劃時代的“蘋果汽車”,不過2013年,蘋果宣布進軍汽車行業,首先造出的是一款可以連接手機的—CarPlay,蘋果CarPlay的發布向科技領域的其他企業釋放了一個很強烈的信號,要爭奪智能車載系統市場,目前的蘋果CarPlay已經支持全球62家車企500多款車型。

          面對汽車系統藍海市場,谷歌作為手機開源系統霸主,自然不會放過這塊“肥肉”,在2014年的I/O大會上Google推出了第一款針對車載平臺使用的Android應用與服務的Android Auto之后,截止到2018年,Android Auto支持超過50家汽車制造商500多款車型。從功能應用到所支持的車型上,蘋果與谷歌難分伯仲。

          CarPlay和Android Auto的技術優勢是在手機時代積累了龐大的用戶資源,谷歌和蘋果都在試圖將這一優勢帶入汽車場景。此時的汽車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代步工具,“冰冷的鐵皮機器”開始變得有“溫度”和智能化,所以在太平洋彼岸的“BAT”同樣也在車載系統領域展開了正面“交鋒”。

          其中,阿里AliOS 目前在市場擴張的步伐相對較快,阿里將YunOS智能設備操作系統升級成為AliOS之后,將目光鎖定在智能車載系統領域,AliOS更像是一款基礎開發平臺,例如東風雪鐵龍SUV云逸搭載的系統就是基于AliOS的斑馬智行系統;與阿里的偏底層架構定位不同的是,百度CarLife與騰訊AI in Car更集中在上層輕量應用,車機與手機映射功能都是兩家公司系統的賣點之一,不過兩者也存在差異化競爭,百度CarLife的開放,讓其生態鋪得更廣,騰訊AI in Car的車載社交更加吸引年輕人的關注。

          對“BAT”三巨頭而言,車載系統本身也能直接為其各自的服務生態開拓入口。互聯網企業發力車載系統,吸納更多傳統車企加入自己的生態系統尤為重要,另一方面互聯網自身做足功課,理解汽車邏輯,還需加大對汽車工程的人才得培養和用戶畫像的積累,完善車載系統功能體驗。

          車企不甘淪為“硬件提供商”

          在車載系統的“戰場”,車企往往只有選擇權,而缺乏技術的主導權,隨著傳統車企變革的神經被挑動,車企也正開始領導車載系統的技術,或自研,或與汽車零部件廠、互聯網企業共同開發車載系統。在豪車隊伍中,自主研發車載系統已經形成一股熱潮,像寶馬的idrive、奔馳的COMAND、奧迪的MMI等,這些車企不再依靠Tier1的技術產品輸出,自研的系統也已經應用在自家量產的車型上。

          特斯拉除了開創了中控大屏的時代,搭載的車載系統可以列為時下智能車載系統的模板,特斯拉通過不斷升級,其車載系統的智能功能越來越“人性”,在特斯拉Model 3新款Version 9軟件視頻中,車輛可感知到周邊的自行車,能夠將前者從各類車輛中篩選出來。

          與國外車企自研形成對比的是,國內的自主品牌“清一色”的選擇與互聯網企業共同研發。在2015年,長安與聯通、遠特科技聯合推出了in-Call3.0系統,搭載in-Call系統后的長安睿聘CC、逸動等車型瞬間拉升了格調。不過可惜的是,長安系統in-Call系統雖然比上汽榮威與阿里合作的斑馬系統要早出現,但名聲卻不及斑馬系統響亮,其中除了斑馬作為獨立的車載系統服務商,自身會投入市場品牌推廣之外,帶有阿里屬性的車載系統,自然在應用上會融入了“阿里系服務”,在應用級上較有優勢。

          不論是豪華車企還是國內的自主品牌,除了將汽車打造成一款升級的智能網聯汽車,拉動市場銷量之外,汽車升級成為一款智能硬件儼然是趨勢,車企們不愿意將自己歸為“硬件提供商”,只有成為汽車界的“蘋果”,未來在產業中才能掌握話語權。

          車載系統如何打造硬核競爭力

          一款智能好的智能車載系統要實現的是車與人、車與車、車與交通設施、車與網絡等“車與萬物”的融合互聯,重要的是車主進去汽車后,應該“拋棄”手機,讓車載系統“接管”你在開車途中所有的服務。遺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車型所配備的車載系統讓人完全擺脫對手機的依賴,“高昂的車載系統敵不過十元的手機支架”,值得汽車人反思。

          另外,隨著車載系統所承載的功能也越來越多,車載系統所搭配的屏幕越來越大了,但真正與“巨屏”相匹配的功能少之又少。從UI界面,高清顯示上來看,大屏確實讓車載系統的科技感顯露無疑,同時也在車載系統的“人性化”在逐漸喪失,在不少車主眼中“噱頭”的成分更大,早前寶馬在新7系上推出iDrive系統時,由于操作相對較為復雜,曾引來大家吐槽,在后推出的新5系上,寶馬的iDrive系統已作為大大簡化,這也使iDrive系統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炫酷、時尚”可以是加分項,但絕不是唯一賣點,車載系統的流暢性和穩定性才是“硬核”需求。就像消費者在購買智能手機時一樣,首先考慮的購買安卓機還是蘋果機,因為用戶對手機系統性能的體驗有極高的要求,這也是蘋果能夠賣出高價,小米、華為只能走中低端市場的主要原因。

          如今購車,消費者也將會面臨同樣的選擇問題,早前燃油車或新能源汽車在機車性能同等情況下,消費者考慮更多的是汽車性價比、品牌、性能以及其他客觀因素。當汽車升級為智能汽車時,車載系統將是考慮的關鍵因素之一。系統能讓手機形成蘋果手機和安卓手機兩大陣營,并且蘋果憑借系統的流暢性和穩定性,與市場上大多數安卓品牌手機拉開了界限。車載系統也將是如此,可以成就一款車型,讓其成為市場“爆款”,同時也會“拖垮”一款車。

          車載系統作為車生活應用直接入口,必然會引得“百家爭鳴”,誰能夠突圍,當下尚無定論。首先車企自建車載系統將會導致系統的封閉,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而市場將變得“魚龍混雜”;其次,互聯網企業搶灘入局,帶來了更多應用體驗的同時,數據安全成為關鍵;最后,技術壁壘成為車載系統發展的關鍵所在,以通信為例,目前的4G網絡還無法帶動高流量的汽車應用,車內應用目前停留在概念,產業爆發亟待技術突破。



        關鍵詞: 車載系統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边| 满城县| 厦门市| 高台县| 读书| 萨迦县| 嘉鱼县| 汉阴县| 蒙阴县| 临澧县| 思茅市| 房山区| 焦作市| 廉江市| 即墨市| 合川市| 全南县| 崇义县| 清苑县| 镇宁| 富源县| 邵阳县| 广饶县| 左权县| 潞西市| 雷州市| 宁晋县| 洛扎县| 天长市| 和平区| 古丈县| 石嘴山市| 信阳市| 革吉县| 邢台县| 宁波市| 洞口县| 腾冲县| 佛坪县| 高雄市| 高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