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救命的可穿戴設備都長什么樣?
編者按:寒冬還沒完全過去,可穿戴設備的春天似乎就快來臨了。國際數據公司IDC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達到1.253億部,較2017年增長8.5%,并有望在未來五年以11.0%的復合年增長率持續突破。
寒冬還沒完全過去,可穿戴設備的春天似乎就快來臨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902/397388.htm國際數據公司IDC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達到1.253億部,較2017年增長8.5%,并有望在未來五年以11.0%的復合年增長率持續突破。
不過,這一次引領潮流的并不是已經糊了的“三大俗”: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眼鏡。而是其他諸如增加了生物識別跟蹤技術的智能耳機、能發出振動信號的腕帶等等。新興的可穿戴設備畫風似乎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作為一種技術解決方案來干預和輔助醫療。它們與“前輩”究竟有哪些不同?需要怎樣的條件才孵化而生,又能否帶來真實的價值?

從治未病到治已病:可穿戴設備的新機會
眾所周知,澆滅上一波可穿戴星星之火的,是產品實用性功能的集體缺位。
不過,最近有一波可穿戴設備開始走紅,它們直接作用于治療環節,幫助患者調節生理功能。硬核玩家的出場能為可穿戴設備正名嗎?
不妨來看幾個比較成熟的應用案例:
1.能夠刺激帕金森癥患者手部活動的腕帶
帕金森氏癥的患者往往行動遲緩、四肢不穩、手部抖動,而來自微軟的研究人員Haiyan Zhang開發了一種名為Emma的手表,能夠對使用者的手部進行震動刺激,讓患者恢復繪畫、書寫等需要精確運動的功能。

2.幫助漸凍人癥患者控制設備
飛利浦和Accenture聯手共同研發一個名為Emotiv Insight的可穿戴腦波追蹤設備,通過掃描漸凍人癥患者的EEG腦電波,可以繪制出“大腦計算機交互界面”,然后將數據傳輸到平板電腦上,患者就可以通過平板電腦來控制相關電子設備,比如操作電視、燈泡、撥打電話等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