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指紋識別讓思立微成為 “屏下”焦點
專利重在“質”,不在“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12/395833.htm面對匯頂接二連三的專利訴訟,思立微剛開始確實“非常震驚”。訴訟突如其來,而且還是在跟兆易創新的重組合并這個節骨眼上。專利訴訟在高科技行業發展和市場競爭中并不鮮見,其背后實質上是商業利益的競爭。在仔細研究過這些訴訟涉及的產品和專利權利要求后,思立微認為“問題不大”。今年9月份匯頂對思立微發起的三宗訴訟所涉及的產品為同一款電容指紋芯片,涉訴三項專利分屬信息處理電路設計、封裝及終端系統實現,在所屬領域皆為業界已非常通用的技術。在此三項專利申請日前,相關技術已存在于多項公開文獻及應用于多款商業產品中。思立微也對這三項專利的創新性提出了質疑,并擬對其申請宣告專利無效。
11月新的訴訟涉及屏下光學指紋識別模組的實用新型專利,涉案專利主要在于模組結構,而非作為思立微核心技術的SoC設計和相關算法及軟件。在思立微看來,這些涉及模組結構和工藝的技術其實已經是業界通用的做法,并沒有特別突出的創新。而且,在專利申請之日前,思立微的產品已經進入量產狀態。截止目前,客戶的需求也并未受到影響。思立微一方面聘請專業的律師團隊積極應訴,另一方面產品研發和客戶供貨仍順利進行。
該公司自成立以來已經累計了100多項專利,核心部分都是先在國外申請,然后再申請國內專利。思立微一直秉持著對專利質量高要求的理念,除非是真正具有突破性創新的技術,否則公司內部對專利申請進行初步審核時就自行否決了,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專利數量。
根據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日前發布的《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年度報告,2017年中國在專利、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等類別的知識產權申請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國內專利申請,而國際專利的申請量占比還比較小。在很多關鍵技術領域,比如IC設計和制造方面,還是受制于歐美國家。專利不能只看數量,其“含金量”更為重要。
專利是一把雙刃劍,使用得當可以保護專利人的技術開發投入和利益,鼓勵技術創新。但是,濫用專利也可能扼殺創新,阻礙行業的良性競爭和健康發展。在復雜的商業環境中,如何把握好分寸也是一門藝術。目前遭到的專利訴訟對思立微也是一個提醒:專利不但是技術保護手段,也有可能成為商業競爭的工具。
打造“平臺型”芯片設計公司
為何思立微選擇與兆易創新進行合并?相信很多人對此有不少疑惑。依思立微的技術實力、業務規模和發展前景,走獨立IPO也是不錯的選擇。但筆者了解到,思立微選擇合并不只是從財務角度考慮,而是著眼于中國半導體行業的未來發展,堅信與兆易創新合并以打造“平臺型”IC公司是一個智慧的選擇。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設計分會的最新統計,全國共有約1700家IC設計企業,預計2018年總銷售額為2580億元,約合380億美元。最大的華為海思銷售額也不過70億美元,而美國高通一家公司2017年銷售額就高達220億美元。中國需要更多像高通、TI(年銷售額150億美元)和ADI(年銷售額50億美元)這樣的“平臺型”芯片公司,有著廣泛的技術和產品線,以及寬泛的行業應用和客戶群,這樣才能在快速且競爭激烈的半導體市場保持穩定發展。這類公司都是經過多次策略性并購而發展起來的,兆易創新并購思立微就是一種策略性行業資源優化整合,相信將來中國半導體市場會有更多這類并購發生。
兆易創新的核心產品在于FLASH和MCU等通用型器件,客戶相對分散,涉及的行業也很廣泛。而思立微則正好相反,其核心產品是觸控和指紋識別芯片,始終圍繞智能人機交互應用,而且都是定制化程度比較高的產品。兩家公司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合并后將會產生很大的協同效應。也許這是兆易創新往“平臺型”IC設計公司發展的重要一步,高達17億元的收購價更加體現了兆易創新“做大做強”的決心。思立微對于合并后公司的發展前景也很看好,不但可以加強公司在手機市場的競爭力,而且可以將技術擴展到安防和物聯網等新興領域,同時也有更多資源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結語
無論思立微、兆易創新,還是匯頂,都在各自領域憑借自主研發的技術,在國內乃至全球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他們是中國眾多Fabless IC設計公司的佼佼者,也代表著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未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中國眾多的IC設計企業中,年銷售額過億的不到200家。兼并收購是歐美半導體公司實現行業資源整合和快速做大做強的常用手段,也將是中國半導體公司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
另一方面,專利訴訟是高科技公司常見的商業競爭手段,蘋果、三星和高通也是一邊打官司,一邊合作共進。一顆小小的指紋識別芯片也能造就出世界冠軍來,公平競爭可以驅動創新,將指紋識別這塊蛋糕做大,讓參與者都受益。專利可以保護和激勵創新者,但也可能成為惡意競爭的武器。如何用好這把“雙刃劍”是中國科技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必修的功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