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智能計算 > 業界動態 > 中國云計算跌宕十年,回望阿里云坎坷路

        中國云計算跌宕十年,回望阿里云坎坷路

        作者: 時間:2018-09-13 來源:億歐網 收藏
        編者按:如果說從2008年9月,阿里巴巴在國內最早確定“云計算”和“數據”戰略,決定自主研發大規模分布式計算操作系統“飛天”—阿里云的核心操作系統算起,云計算在國內已經走過了10年的發展路程。

          在國內10年的發展過程中,有盛大云、世紀互聯等開拓“先烈”,也有IBM、Oracle在國內拓展折戟,當然也有AWS和微軟Azure等艱難入華的企業。這其中阿里云是個值得關注的特例,阿里云2018財年收入達到133.9億元,從營收排名看達到全球IaaS服務提供商第三名。國內跑出來的企業,為何不是IDC或者是IT企業,而是做電商的?本文試著梳理阿里云的發展歷史,作為云計算10周年的回顧和總結。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9/391814.htm

        blob.png

          Gartner:阿里云以3.7%的份額位列全球云計算市場第三名

          飛天艱難起步

          2009年春節后,一群年輕人在北京上地匯眾大廈一間快要廢棄的辦公室里,寫下了阿里云計算操作系統“飛天”的第一行代碼。2018年7月阿里云CEO胡曉明(花名孫權)動情得回憶到那一刻說道:“2009年1月,馬云與阿里云飛天研發團隊合影,匆匆一過快10年。這是一群用技術改變世界的夢想家!”

          飛天系統是阿里云核心的IaaS產品,是阿里云團隊從零研發的自主國產云計算系統。阿里為什么要做云計算?在2012年深圳IT峰會上那場廣為流傳的辯論可以得到答案:當時李彥宏說云計算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意;馬化騰說云計算要在阿凡達時代才能實現,只有馬云說阿里不做云計算可能會死。

          今天我們會稱贊馬云決定做云計算的前瞻,然而逼迫阿里做云計算其實另有原因。由于阿里云和亞馬遜同屬電商企業,電商業務天然面臨發展快,并發量大的業務數據處理難題。時任阿里首席架構師的王堅曾告訴馬云“未來快速增長的業,會導致IT基礎設施成本拖垮阿里”。這也是為何超級電商亞馬遜、、京東等企業都做云計算的根本原因。

          不過當時就下決心做云計算還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原阿里云創始員工、默安科技創始人/CEO聶萬泉告訴億歐:“早期的阿里云屬于摸著石頭過河,云計算是什么沒人講得清楚。從虛擬化主機到飛天大數據操作系統,最終發展到今天真正的云計算,認知層面的經驗是最寶貴的。 公司層面也經歷從技術驅動到技術市場雙驅動模式,換過兩任CEO,都是踩過的坑。”

          最早馬云決定讓阿里金融以捆綁創業的方式成為阿里云的第一個客戶,幫助阿里云試錯與成長。2010年4月阿里金融的“牧羊犬”產品在飛天系統上線,那時候阿里云經常出現不穩定以及數據出錯等情況,十分影響阿里金融業務的開展。無法忍受的胡曉明,有一次在跟馬云在西湖散步時直接說“馬總,您能不能放我一馬?”馬云當時的回答很確切:“不可以,阿里云是未來。”

          沒有馬云的強力支持,沒有王堅團隊的鍥而不舍,也就不會有后來阿里云被稱為3A的故事。在早期跌跌撞撞兩年時間,阿里云初步完成了產品打造。據說這期間阿里云的產品曾經推倒兩次。直到2011年阿里云推出了云服務器,TeamCloa和筑云成為第一批上云的企業,“試飛員”是阿里內部對這批用戶的稱謂。

          盡管阿里云早期的創業歷程十分曲折,但是云盾(阿里云安全產品)居然是和飛天一同啟動的項目。在2009年初聶萬泉還在B2B負責中國站的安全,王堅博士深知安全對于云計算的重要性,把當時包括聶萬泉等阿里集團最好的安全人員調入了研發院,這是非常高瞻遠矚的安排。

          不過當時阿里內部對王堅的評價比較負面,也很少有人理解王堅的決定。YunOS的失敗以及阿里云還沒有起色,讓很多人稱呼王堅是騙子,叫馬云不要聽他的。“董事會除了馬云也沒有人支持阿里云,而且昨天一起開會的總監很可能第二天就不見了。”聶萬泉形容那段創業經歷就像“血戰鋼鋸嶺”,不斷有人從身邊離開。但是馬云選擇堅定的支持阿里云創業,在那一年的年會上,王堅泣不成聲地演講定格為國內云計算開拓者的悲情。

          2012年的飛天獎頒給了阿里云事業部,頒獎詞是“堅持就是偉大”。今天看來這句話無疑是最強的真理,相反例子是盛大云2年沒有盈利便被陳天橋放棄,阿里云是堅持才成就的今天地位。

          步入發展快車道

          2013年是云計算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可以說云計算熱潮剛剛興起。UCloud和七牛云等第三方云計算企業都是在這一年成立,騰訊開放平臺也是這一年對生態企業開放,另一方面AWS高調入華掀起了云計算關注熱潮。

          從阿里云看這一年也是至關重要。先是2013年月1月份, 阿里云和萬網聯姻。阿里云與萬網合并為新的阿里云公司,萬網能幫助企業備案讓阿里云后續免去了很多麻煩。

          然后是6月阿里云獲得跨地區IDC牌照。那年阿里云發布了飛天5K集群,這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家對外提供5K云計算服務能力的公司。外界慢慢對阿里云有一些認可,阿里云慢慢的獲得了外界的一些支持和諒解。

          更重要的一件事是原阿里金融負責人胡曉明接替了王堅,成為阿里云的CEO。王堅本身對技術有足夠的遠見,適合阿里云的起步。胡曉明更善于管理,守業無疑胡曉明更適合。

          那時阿里云能夠提供穩定服務的證明,是12年的雙11,阿里云跌跌撞撞地扛住了百萬次的高并發;到13年雙11,350億的成交數字,80%的交易都是通過云端搭建的“聚石塔”完成。

          不過如果選一個阿里云發展過程中會被IT歷史記住的時刻,應該是2013年5月17日,阿里集團最后一臺IBM小型機在支付寶下線。從2008年阿里提出去IOE口號后歷史5年,阿里內部完全不再使用IBM的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設備。

          建立先發優勢的阿里云,在2014年開始了第一次降價,云計算行業競爭開始激烈起來。直到今天阿里云仍舊維持定期降價風格,阿里云的先發優勢與資源優勢開始體現出來。位于北京的一家云計算企業回憶當年阿里云降價:“第一次降價是有些驚訝,但是一年降6次價就完全措手不及了。”

          2015年,12306部署在飛天上,春運高峰分流了75% 的流量。彼時阿里云已經建立起行業領先地位,ZStack創始人張鑫記得當時回國與阿里云的人交流,阿里云問的一個問題已經是規模化的問題:“如果物理機足夠多,比如并發創建10萬臺虛擬機,IP算法如何不沖突?” 張鑫介紹ZStack將IP分段,設置隨機起跑點就可以極大減小相撞幾率。

          這一年阿里云在行業內首次發起了《數據保護倡議》,承諾不碰用戶數據。接下來的2016年1月,阿里云發布一站式大數據平臺“數加”,同時2016年8月阿里云更換了全新的LOGO,并發布人工智能ET,正式進軍AI產業。

          如今阿里云的“ET大腦”已經在多個行業落地。目前ET大腦包含ET環境大腦、ET農業大腦、ET工業大腦、ET城市大腦、ET醫療大腦。當下發展較順利的是工業和城市大腦,更多產業落地還需時日。

          為何成就的是阿里云?

          根據最新財報,2019財年第一季度財報來自云計算業務的營收為人民幣46.98億元(約合7.10億美元),同比增長93%。雖然增速過跌破百位,但是阿里云依舊維持了高速增長。

        blob.png

          阿里云能夠成功,應該將主要原因歸為以下幾點:

          第一、研發自主的飛天系統

          實時上在2010年OpenStack發布之前,也有Eucalyptus等開源云平臺。但是阿里云決定從零開始搭建自主的飛天系統。這確保了云的整體架構是有機統一的,能夠隨時隨地的無間斷升級,并在全球范圍內水平擴展。“如果不是自主研發,我們根本無法應對‘雙11’ 32.5萬筆/秒的交易創建峰值。”阿里云技術研發負責人蔣江偉這樣說道。

          《超越Hadoop》一書中也提到:阿里云戰略上最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堅持追求擁有自己的具有競爭力的核心技術。而且,經過三年艱難地技術攻關,數次推倒重來,終于跨過了這個技術門檻,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實現了飛天(Apsara)這個非常扎實的通用大規模分布式計算系統,它除了MapReduce之外,還支持最廣泛的各種編程模型。

          第二、收購萬網,獲得數十萬中小企業用戶

          萬網雖然在2009年被阿里5.4億人民幣收購時,是阿里系當時最大的投資。其實這筆投資是曾任阿里B2B CEO衛哲促成投資的,當時收購的目的是讓在中小企業電子商務鏈條上延伸。不過陰差陽錯,萬網在電商領域并沒有怎么幫助阿里云,卻為阿里云的冷啟動立下汗馬功勞。

          一位早年曾在阿里云就職的人告訴億歐,當時阿里云把萬網上的用戶都轉到了阿里云上,直接拿下20萬左右的企業用戶。阿里云也支撐住了這些客戶的運行,然后逐漸從互聯網客戶拓展到更多的傳統企業中去。而如果當年阿里云一家家得拓展用戶,其艱難可想而知,可能阿里云的發展就不是今天的局面。

          第三、去IOE戰略,催熱國產公有云服務

          2013年的棱鏡門事件,對國家信息安全無疑敲響了警鐘。馬云此前提出了去IOE計劃,無疑迎合了國家安全這一主題。有觀點認為,當年阿里云能夠分擔12306春節業務,也是因為阿里云實現了純國產自研,包括用PC Server、數據庫PolarDB等產品代替開源產品。

          阿里云的去IOE戰略除了催熱國產公有云服務外,還間接造福了阿里云。因為早期無論是云梯1(以Hadoop為底層的集群)還是云梯2(以飛天為底層的集群)提供的系統存儲和計算能力都是分布式。“所以盡管頭兩年,阿里云也有幾次大規模的系統宕機,甚至機房停電,但客戶的存儲數據損失很小,幾可忽略。”《云計算時代:本質、技術、創新、戰略》 一書作者鳴北林這樣評價阿里云的戰略成功。

          第四、推出ET系列產品,參加各省份上云計劃

          今天阿里ET和數加等產品還未完全發揮威力,但是將云計算和AI、大數據能力輸出,無疑是阿里云平臺很重要的舉措。如今王堅博士主導的“智慧城市”概念正在杭州等城市落地,幫助國內城市或者類似吉隆坡等國外城市。打造類似全球三大智慧城市新加坡、倫敦和巴塞羅那的樣板案例,是阿里云的下一階段目標。

          阿里云另一重要舉措是利用政府關系和產品優勢,參與各省市的上云計劃。比如參與《浙江省“企業上云”行動計劃(2017)》、《河南省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各地計劃,在云計算進一步下沉中獲得優勢。

          阿里云未來的機遇與挑戰

          阿里有戰略定位錯誤的時候,比如直到2016年還在提倡自己是數據分享第一平臺,事實上云計算早期承擔的職責無疑是服務器的虛擬化,大數據無疑是后來的作用。未來阿里云的挑戰,可能是以下幾點:

          第一是實現全球化,今天的阿里云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形成47個可用區,但是顯然業務主要服務國內出海企業,談不上類似AWS的國際布局。而阿里云的國際化步伐似乎也遇到了一些阻礙,2017年數據中心建設似有放緩,被騰訊云后來超越。成為3A并不穩固,未來Google或者IBM云都有借助全球業務后發超越的可能。

          第二是在大型企業等傳統領域站穩腳跟。目前國內大型企業還是有數據上云的顧慮,自建私有云和混合云成為潮流,盡管阿里云也在發展專有云等產品形態,但AWS幫助大家都上公有云的模式無疑是未來主流模式。 另外未來智慧政務、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和車聯網都是未來具有想象力的市場。在這個市場,阿里云近乎和騰訊云、百度云同步啟動,未來行業的競爭會十分激烈。

          第三是正如亞馬遜CTO沃納·威格爾博士所言,云計算還是藍海市場,國內云計算市場份額也沒有穩固。百度云和騰訊云是意料之中的對手,如今京東云也開始發力,劉強東提出“京東云必須做成”,雷軍也承諾未來投入10億美元支持金山云發展。另外進入2016年IT廠商開始發力,目前市場華為云、浪潮云、新華三都在集中發力。同時AWS和Azure也逐漸在國內站穩腳跟,2018年5月AWS寧夏區正式運營,光環新網和西云數據兩家公司同步運營AWS,未來2年AWS市場份額擠進國內市場前二亦未可知。

          今年“中興事件”暴露出國內科技產業“缺芯少魂”的事實,不過阿里云的飛天系統是在云計算操作系統層面真正的國產自研產品。不止于此,聶萬泉如此評價阿里云成功帶來的意義:“中國云計算的發展就是阿里云帶動的,從現實意義上說,沒有阿里云中國的云計算發展至少還要滯后3-5年,相關的云計算、大數據技術都不會有今天的商用規模,更不會給國計民生帶來如此顯著的影響。”



        關鍵詞: 阿里巴巴 云計算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溪县| 罗甸县| 南开区| 胶南市| 体育| 阜阳市| 榕江县| 子洲县| 麟游县| 通州区| 涿鹿县| 明水县| 杭锦后旗| 仙桃市| 辰溪县| 启东市| 泰来县| 彩票| 云南省| 灌云县| 全州县| 曲阜市| 石景山区| 绿春县| 保亭| 德兴市| 红原县| 娄烦县| 晋江市| 宕昌县| 榆树市| 安远县| 耒阳市| 长武县| 麦盖提县| 股票| 吉安市| 怀远县| 东平县| 逊克县| 黄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