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PGA技術實現對嵌入式系統的在線監控
2.2.2 目標CPU對雙口RAM的讀寫操作
目標CPU收到通信中斷請求后,讀雙口RAM區的中斷郵箱,郵箱信息包含本次申請功能(讀或寫)及申請的數據項個數等。根據申請地址集,將自身內存映像區相應數據集一次搬入雙口RAM,或將雙口RAM中數據集一次搬入內存映像區相應地址處,搬移完畢后,清空中斷郵箱,向監控模塊發出中斷應答。
3 Modbus協議棧模塊的設計與實現
采用自頂向下的設計方法,根據功能需求設計Modbus協議棧頂層原理框圖如圖3。使用VHDL硬件描述語言編程實現各組成子模塊,功能如下述。

圖 3 Modbus 協議棧頂層框圖
(1)時鐘生成模塊:通過分頻和相移產生位時鐘clk和1/16位時鐘bclk,作為控制其他模塊的運行節拍,保證系統運行同步。
(2)串口接收模塊:以bclk作為控制時鐘,對接收的位數據作中點采樣,進行串并裝換得到字節數據。
(3)串口發送模塊:以bclk作為控制時鐘,發送使能信號有效時,輸入端的字節數據進行并串裝換,通過串口發出。
(4)接收控制模塊:判斷幀的起始、結束、是否接收錯誤;提供地址數據,接收的字節數據被存儲至RAM1中相應存儲單元。
(5)CRC校驗/生成模塊:使用基于字節的CRC_16校驗碼運算方法。接收端的校驗過程與數據接收同步進行,接收控制模塊每收到一個字節數據,CRC校驗模塊對其作一次CRC碼計算;CRC生成模塊運行機制類同。同步運算可有效減少一次對幀數據的遍歷。
(6)解析主控模塊:作為系統的核心,負責解析收到的命令幀,根據解析信息進行數據讀寫操作,組成應答幀,控制串口發送模塊發送應答數據等多項任務。收到一個校驗無誤的命令幀后,控制讀取接收緩存區RAM1中數據,比照Modbus幀格式解析命令幀含義,通過對外數據、地址等接口完成對雙口RAM的讀寫操作;解析及操作完畢后,控制應答幀組幀過程,將應答數據依次寫入RAM2發送緩存區,全部寫入后,將CRC生成模塊中CRC_16校驗值按低位在前高位在后順序,依次存放到發送緩存的下兩個地址位置處,此時應答幀準備完畢;控制發出應答幀,依次讀取出發送緩存區數據(讀脈沖間的時間間隔至少大于串口發送單個字節所需時間),每取出一個數據,提供發送使能脈沖供串口發送模塊工作,脈寬等于串口發送單個字節所需時間,直至應答幀全部發送完畢。
(7)接收緩存RAM1/發送緩存RAM2:存儲串口接收模塊收到的字節數據/存儲待發送的應答幀。
4 性能分析
分析監控通信對Soc系統性能的影響,設定一系列參數如下:時間基數T(min)、監控頻率m(幀/min)、監控命令幀平均長度n(byte/幀)、Soc主循環平均周期k(ms)、通信波特率B(bit/s)、中斷處理指令數r(條)、查詢語句指令數s(條)、處理器主頻f(HZ)。針對常用的輪詢監控、中斷監控,及該文所提出的基于FPGA的DRAM監控方法,可按照表1公式計算其監控通信過程占用的CPU時間。
對于常用ARM處理器,可例舉部分參數值f=72M,r=15,s=5。設定其余參數值T=1,m=100,n=30,k=0.05,B=115200。在當前設定下,計算得出三種監控方法對CPU的時間占用百分比,如表1所示。對比應用單一的中斷或輪詢方式,使用該文提出的監控方法時,嵌入式系統CPU的利用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5 結語
該文提出一種針對嵌入式片上系統的在線監控方法。利用FPGA技術設計了輔助監控系統,由該系統完成監控通信過程中的接收通信命令幀、解析命令幀及組成應答數據幀等任務,加快了對通信數據的處理速度。SoC有效減少了處理監控所需時間,更集中于其控制功能的執行,從而獲得更高的實時性。設計工作在Altera公司的QuartusII開發平臺上采用VHDL語言完成,使用CycoloneII系列芯片作功能驗證,通信系統的Modbus接口與上位機在115200的波特率下收發正確,雙口RAM內數據交互穩定,達到了預計效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