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公有云的IT服務商做不好超融合?
幾年前,德云社開創了這樣一個流行句式:不想當將軍的醫生不是好廚子……看上去是個插科打諢的笑話,卻無意間凸顯了跨界的重要性和前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6/381881.htm而前段時間有這樣一則不大不小的新聞:在IDC發布的《中國超融合市場跟蹤報道,2017Q4》中,青云QingCloud成為中國超融合市場中排名第四的玩家。單從這一點來看,題目所言的“沒有公有云的IT廠商做不好超融合”雖有些無厘頭,但卻是有一定道理的。
青云的超融合之路
作為近幾年發展最迅速的企業級硬件市場細分,超融合這種軟硬件結合的形式確實滿足了很多企業對計算與存儲相融合的需求。但在這樣一個新興的市場細分中,廠商賣硬件的功夫卻不再硬件之上,而是在硬件之外。
縱觀國內超融合市場初期發展,大多數玩家的產品皆是基于標準服務器硬件并配合大量開源軟件的方法來實現超融合場景中所需的管理、備份、壓縮、去重等功能。就基本的硬件而言,各家的區別其實并不大,都采用標準的英特爾處理器和幾家大廠的主板及其他子卡。而真正讓這些產品能在效能和價格上拉開差距的是配套的軟件系統。
在早期階段,各種開源軟件是這一市場中軟件配套的主流。誰能在保證兼容和性能的前提下集成更多的開源方案實現更多的功能,并且更好的解決更新和售后支持問題,誰就能在市場上占領先機。
但隨著市場的發展和成熟,開源解決方案固有的“變化快、技術不成熟、前景不確定”等弊端逐漸顯現。于是眾廠商又轉頭回歸自主開發,開始針對性的開發超融合系統,以求滿足性能、穩定性、經濟性、可控、維護等方面的需求。
但潮流不能靠追,要靠堅守。
作為中國超融合市場的第四名,青云的超融合產品——青立方在核心的軟件系統方面始終堅持自主研發路線。而這種堅持的結果便是其今日在超融合硬件市場上的斐然成績。
對此,青云QingCloud運營副總裁林源坦言:青立方超融合系統集成了青云全部的核心軟件技術,即使只購買兩個節點,用戶所獲得的也是與青云公有云部分相同的云能力和云架構。這些能力不僅包括IaaS層和PaaS層,更包括了融合青云眾多合作伙伴服務的AppCenter。與此同時,由于采用了與公有云相同的軟件架構,青立方可以天然的實現企業云轉型中最具挑戰的公有云、私有云對接環節;因為在以青立方構成的混合云架構中,公有云和私有云在最重要的軟件層面是統一、一體的。
通過這樣的組合,企業所獲得的不僅是完整且一步到位的云能力,更是集合青云所有合作伙伴能力和服務的全套企業云化應用集合。單憑這一點,其對企業的吸引力就是巨大的。
在這所有能力的背后,是青云28個大型公有云數據中心、5年公有云服務的可靠性背書。這一切的邏輯很簡單,如果青立方中的這套系統能夠支持青云大規模公有云服務的穩定、經濟運行,那么這種可靠性與經濟性也必然可以滿足企業用戶的所有需求。而青云對青立方的支持策略也很簡單,任何針對自家公有云業務的更新和補丁都會在第一時間推送給超融合系統用戶,保證用戶的本地系統能夠像青云公有云服務一樣始終高效、可靠。
在超融合設備提供商中,青云是云技術最全面、最成熟的;而在云服務提供商中,青云又是唯一愿意把自己經過驗證的經驗和核心技術化為產品提供給企業用戶的。正所謂“沒有公有云的IT廠商做不好超融合”;青云的這一跨界行為與今日之矚目成績的取得其實不難理解。
公有云廠商的超融合銷售之路
作為一家以公有云、私有云為主營業務的廠商,青云的超融合之路會面臨更多的挑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自身特點的青云在超融合銷售上保持了與自己在公有云市場上相一致的策略,選擇將好鋼用在刀刃上。
一家云計算公司如何把資源投入到超融合產品的銷售上?青云的選擇是構建一個小規模且精干的“特種部隊”型銷售團隊。這支團隊只負責在各個行業中開創大型標桿類用戶,讓榜樣的力量和經驗帶動行業內的其他企業。而剩下的工作便是交給分布在全國的渠道合作伙伴來完成。
由于在大規模軟件開發和系統維護方面擁有多年經驗,青云針對渠道合作伙伴擁有一套完整的文檔和培訓支持體系。這就使得渠道合作伙伴所能完成的工作不僅只是簡單的出貨,更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部署與維護的問題;而渠道商在這其中也能獲得能力的提升與角色的轉型。所謂渠道賦能和雙贏生態也正是如此。
特立獨行的青云
坦率的說,國內公有云市場已經變成眾多“財閥”的狩獵場。在這個市場上,沒有強力資金背景的企業會活的很艱難。而青云能在市場上取得今天的成績實屬不易。這一方面源于青云對自主技術的始終堅持,另一方面也源于青云對云服務商業務模式拓展的不懈探索。
如果說在云市場中的青云走的是一條獨特的自主創新之路,那么超融合市場上青云的表現則可以看成是特立獨行的商業思維。從IDC此番公布的數據和被青云在超融合市場上超過的一眾硬件老將來看,青云這一思維所形成的商業模式是成功且難以復制的。而這條路,青云將如何走下去,走的更好?這一切都值得我們繼續觀察和期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