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智能計算 > 業界動態 > BAT齊齊發力云計算市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BAT齊齊發力云計算市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作者: 時間:2018-06-04 來源:鈦媒體 收藏
        編者按:BAT幾乎在同一時間段對云服務市場進行布道,看似偶然,實則這種“偶遇”是必然的。因為如果說互聯網行業已經成為了基礎設施的話,“云”則是基礎設施中的基礎設施,BAT不會也不可能忽略這么一個億萬級的龐大市場。

          當規模效應遇到成本剛性和反杠桿性,天平會向著哪一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6/380983.htm

          實際上,想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打法擠壓、爭搶云服務市場的,遠遠不止金山云一家,而且更典型的應該是阿里云、騰訊云等大佬。“降價-提升市場份額-繼續降價-擠壓中小廠商-繼續降價-清除中小廠商-繼續降價-壟斷市場-提升價格-獲取高額利潤”,這或許是阿里云、騰訊云等心中理想的市場走向,也是在互聯網諸多2C領域里已經印證了的黃金戰法。

          這也是為什么阿里云、騰訊云等在云服務市場發起了一輪又一輪價格戰的根本原因。毫無疑問,降價短期內確實是獲取客戶和市場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即使對巨頭來說,降價也不是萬能的。主要原因有四點。

          首先是規模未必經濟。“規模經濟”的概念是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艾瀚南提出來的。規模經濟的概念一問世,就成為了大家眼中的法寶。似乎只有擴大規模,才能做大做強,才能降低成本獲取高額利潤,才能有望壟斷行業。然而云服務行業,規模效應和互聯網行業相比,要差不少。比如互聯網行業的某一個應用,隨著用戶的不斷增加,增加的成本是極少的,而用戶帶來的廣告營銷、增值服務、資本市場估值,卻能以線性甚至高于線性的方式增加。

          而云服務市場在每一單業務的開發、測試、部署、運維等每一個環節,相應的產品、技術、人力投入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阿里云、騰訊云等想通過發力CDN等細分領域做大營收和規模,這條路未必好走。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產業與規劃研究所副主任胡海波就曾指出的,云服務公司在做CDN的初期,即規模較小的時候,利用整體的大規模優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邊際成本。對價格敏感的用戶,在最近兩年的時間里,要遷移出去的,已經遷移出去了,之后,對他們而言,潛在市場在減少,價格戰的邊際效用在減弱。

          其次,是反杠桿性。這幾年大家對“杠桿”這個詞想必不會陌生,尤其是在經濟、投資、理財等各個領域。直白地說,杠桿就是用最少的本金,撬動最多的資源,以獲取最大的收益。但是在云服務市場,當巨頭舉起降價的大棒時,是有反杠桿性的。說人話就是,比如阿里云或者騰訊云對某一產品進行降價,因為其市場份額大,所以要保持相應的市場份額,就要承擔比中小廠商大得多的成本壓力。從中小廠商的角度上看,只要些許一點的代價,就能讓大廠商付出極大的成本,有點四兩撥千斤的感覺。再比如,最近微信、QQ等封了抖音、快手、西瓜、微視等的短視頻分享鏈接,這就是典型的“反杠桿性”,以“割肉”的方式犧牲原本有著廣闊前景的微視,去阻擊日益壯大了的抖音、快手。

          再次,是成本剛性。成本剛性和規模未必經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還不完全一樣。規模不經濟強調的是規模沒有帶來額外增益,而成本剛性更強調成本的不可降低。以云服務市場的CDN為例,服務的節點數、帶寬總量、穩定性、質量、大冗余、抗攻擊等等是核心,尤其是節點數和帶寬總量是最基礎的。而這兩項成本并不能因為你的降價、規模上升等,有任何的降低。所謂的“攤薄成本”在云服務行業如CDN等,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只要成本有剛性,這種惡性競爭就很難持續下去。

          難怪迅雷CEO陳磊會多次感嘆,“今天這個市場已經亂套了,惡性競爭,大部分企業都虧本去做。很多云服務商都在賠本賺吆喝,根本不管商業模式。”巨頭尚且壓力重重,中小廠商就不言而喻了。

          最后,是缺乏中立性。無論是阿里云、騰訊云,還是百度云、京東云、金山云,由于這些廠商自身就有很多相關的線上業務,同時各自體系內的關聯公司更是不計其數,可能某一塊業務或者某一個關聯公司,就和某一個潛在客戶存在競爭關系。在這種缺乏中立性的背景下,很多企業客戶就會考慮到業務安全、數據機密等問題,而去選擇更加中立的第三方服務商,因此,在企業級市場,價格并非最核心的因素。

          入鄉就要隨俗,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

          不光是中國市場殺得如火如荼,放眼全球,云服務市場更是刀光劍影。

          在過去的2017年里,加拿大皇家資本市場追蹤了19家云服務商,他們一共投入了638億美元,增長率為22%,而2018年這一數值將增長27%至810億美元。巨頭亞馬遜、微軟和谷歌更是不差錢,根據相關《華爾街日報》網站等媒體報道,這三者在資本支出和資本租賃上共投入416億美元,較2016年增長了33%。高投入也帶來了高產出,2017年亞馬遜的AWS云業務營收達到175億美元,增長了43%。根據摩根大通的估計,微軟的Aure云業務營收更是幾乎翻了一番。

          但是,在中國市場,以公有云為例,根據IDC的相關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除了因為某些原因基本沒有進入中國的谷歌外,外資云服務廠商微軟Azure(由世紀互聯運營)以及亞馬遜AWS(由光環新網運營),都沒有進入前五。

          要知道,即使是強勢如蘋果,從今年2月28日起,也將中國內地的iCloud服務轉由云上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運營了。互聯網帶來了信息的平等流動,但互聯網企業想要搶占山頭卻不得不考慮地域問題。或許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入鄉隨俗,才是國外云廠商深耕中國云服務市場最重要的本領。

          寫在最后

          去年底知名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發布報告稱,到2020年時,全球市場的規模將達到4110億美元。龐大的市場也吸引了各路廠商蜂擁而入。其中,互聯網廠商的大舉進軍,讓云服務市場到處充滿了膨脹劑,更是到處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陷阱。無論是巨頭,還是想要趕上風口的初創型云廠商,沒人可以高枕無憂,在冒進的同時要時時刻刻警惕掉進陷阱的危險。而原住專業廠商更需要在越來越浮躁的行業氛圍中保持戰略定力,以免卷入互聯網思維的陷阱中。

          BAT出征,云服務市場會不會寸草不生?云服務市場未來到底是海水,還是火焰?所有這些只能交給時間,去跟我們給出答案了……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關鍵詞: 云計算 區塊鏈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廊坊市| 武清区| 朝阳市| 融水| 含山县| 钟山县| 营山县| 独山县| 元阳县| 荣昌县| 汝南县| 滦南县| 都匀市| 凌源市| 彭山县| 东至县| 西充县| 棋牌| 耒阳市| 平陆县| 枝江市| 斗六市| 乡宁县| 玉环县| 汉中市| 宁武县| 西丰县| 台安县| 东乌珠穆沁旗| 托克逊县| 黄大仙区| 阜平县| 宝鸡市| 荣昌县| 连城县| 肇东市| 长白| 天全县| 依兰县| 金平| 资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