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齊齊發力云計算市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5月23日,阿里云在武漢光谷舉辦阿里云棲大會武漢峰會,阿里云總裁胡曉明主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6/380983.htm5月23日-24日,騰訊云的“云+未來”峰會在廣州召開,馬化騰為騰訊云第三次站臺;
5月31日,百度云在深圳召開智能物聯網峰會,百度總裁張亞勤出席……
BAT幾乎在同一時間段對云服務市場進行布道,看似偶然,實則這種“偶遇”是必然的。因為如果說互聯網行業已經成為了基礎設施的話,“云”則是基礎設施中的基礎設施,BAT不會也不可能忽略這么一個億萬級的龐大市場。
對于BAT的齊齊發力,傳統行業企業主“擁抱”互聯網多年之后,有自己的體會和總結。“互聯網是先進生產力沒錯,但是互聯網很多時候也是野蠻人和膨脹劑,原本單純、樸素的傳統行業,往往因為互聯網的進入而變得浮躁、飄移、戾氣起來。”
確實,筆者身邊持這樣觀點的朋友并不少。實際上不僅僅是傳統行業,即使是類似于云服務、CDN、大數據等等泛IT領域,也因為純互聯網企業的進入以及發力,帶來了各種預想不到的變化。
以云服務市場為例,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各大互聯網廠商的進入,在帶來“免費、參與感、單點突破、降維攻擊、快速迭代”等等互聯網思維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給包括他們自己在內的所有廠商,都挖了各種各樣的陷阱,比如風口陷阱、資本陷阱、規模陷阱以及地域陷阱等等。
而所有云服務廠商要想盡量避免掉進陷阱里,既要對著那些已經掉進陷阱或者即將要掉進陷阱的廠商“以史為鑒”,更要低頭看路抬頭看天,看清整個行業的走勢靈活應對以防患于未然。
當云遇到區塊鏈,嘗試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如今TMT行業尤其是其中的互聯網企業,都喜歡追求風口,雷軍那句“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影響甚大,可惜的是很多人只看到大風能讓豬飛起來,卻忽略了大風也能讓豬摔落的殘酷現實。
迅雷似乎就是這種喜歡追逐風口的廠商之一。在此前區塊鏈、比特幣、數字貨幣等風口崛起的時候,迅雷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風口,順勢把最早的賺錢寶、下載寶進行升級,推出了號稱是“CDN+區塊鏈/數字貨幣技術”的混血兒——玩客云。實際上玩客云背后的技術并不新鮮,與早年間的BT下載技術本質并無二致。說白了,玩客云就是使用早已成熟的CDN技術,把閑置的用戶帶寬和存儲資源利用起來,將各地用戶的應用響應需求導向最近的計算和存儲節點,用最短的距離滿足和提升網絡響應速度。
聰明的迅雷,為這種業內早已成熟的技術冠以一個新熱詞,叫“共享經濟”。一時間,P2P技術被認為是CDN行業的革命性技術,并受資本熱捧。迅雷的股票也一度飆升。
可惜的是,區塊鏈、數字貨幣的風口還在,迅雷自家卻發生了內訌:迅雷指責原高管利益輸送,迅雷大數據公司“反擊”迅雷說,迅雷玩客幣并未使用區塊鏈技術,屬于變相的ICO項目,是頂風違反7部委文件,利用非法交易所,非法群體傳銷,非法集資的騙局。
雖然如今內訌事件已經平息了,但是迅雷卻在美國遭遇多起集體訴訟,投資者指控迅雷故意參與非法ICO,并針對這些活動發布虛假聲明,認為這些舉措對迅雷的股價產生了極大影響。在最瘋狂的時候,迅雷的股價在三個交易日內腰斬,從27元跌至12.8元。
縱使如此,迅雷追求風口的腳步仍舊沒有停止。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迅雷表示要推出新一代智能硬件“玩客云”與基于區塊鏈技術打造的數字通證“鏈克”,其中玩客云是收集閑置資源的媒介,而鏈克來解決在資源在收集、使用、交換過程中的公平性、實時性問題。
迅雷表示,如今主流的區塊鏈并發處理能力大概一秒鐘能夠執行的智能合約調用數基本不超過100個,但是迅雷希望做到一秒鐘能夠處理上億次的智能合約。
迅雷這次的雄心和海口,究竟有幾成能夠成功,現在還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是,和上一波追求風口引發的資本市場積極反應不同,此次資本市場的反應冷淡,迅雷的股價還是在底部徘徊著。
融資的兩面性:既要有火做飯,也要防止把飯燒糊
在云服務市場上,和迅雷對所謂的風口“貪嗔癡”不一樣,金山云則喜歡融資,這也印證了古人的一句話——手里有糧,心中不慌。但是,眾所周知資本都是貪婪的,給你一塊錢恨不得你給他們賺10塊甚至是100塊,而且很多時候資本并沒有企業本身有耐心,從這個意義上去衡量,資本很多時候確實是蜜罐,但是也有一些時候它是燙手的山芋,甚至是有毒的砒霜。
最近一段時間,金山云的融資勢頭迅猛,光是D輪就獲得了三次融資,短短47天之內融資總額高達7.2億美元,公司投后估值接近24億美元,刷新了中國云行業的融資額。
當然,看到了金山云好的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其嚴峻的一方面。根據金山軟件的財報等數據,金山云2017年四個季度的營收,分別為2.68億元、3.04億元、3.58億元、4.019億元。從絕對數上看,每個季度都有些許增長,但是二三四三個季度的環比增長率卻分別是13.4%、11.8%、11.2%,不難看出其環比增長率是在不斷下降的。最新的2018 年第一季度財報數據更是顯示,金山云的季度等比增速進一步放緩。更為嚴峻的是,按照金山云的公告稱,2017年前三個季度,營收9個多億,虧損就達6億元,全年營收13億多,虧損額估計會達到7到8億。
不僅如此,去年底拿到一些融資后金山云就重磅宣布了降價,宣布云數據庫Redis降價60%,CDN降價50%,云服務器最大降幅30%,對象存儲產品價格再降10%。在此輪降價中,“創新低、全面降價、一降到底、擊穿行業底線”等等成為了耀眼的詞匯。
稍微對中國TMT行業有所了解的人,可能都意識到了,上述那些令云服務市場“熱血沸騰”的文字,在電商、手機、二手車等行業,早已經是人人熟悉的“套路”。而且作為雷軍系企業,金山云是明顯在學小米的玩法,想要繼承雷軍的衣缽,但如果沒有想清楚下面四個問題,就極有可能掉進資本的陷阱。
第一,燒錢到底能不能增效?從前面數據可以看出主張降價的金山云在最近幾個季度的環比增幅是在不斷下降的,如果說燒錢既大幅增加了成本,在增加營收的邊際效應上還在不斷降低,那么這錢值得燒嗎?
第二,融資7.2億美元固然不算少,但是這些和財大氣粗的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相比,無疑是小巫見大巫,這些錢真的敢隨便燒嗎,想想互聯網行業里早期的拉手等團購網站,中期的樂視等企業,以及當下摩拜、ofo的悲壯賣身,錢是不是該捂得緊一點?
第三,如今金山云學習的小米,方向正好和金山云相反,不僅沒降價而且還試圖不斷提升品牌調性,持續提升產品的價格檔位,金山云真的學到了小米的精髓了嗎?
第四,也是最為重要的,金山云所在的市場是2B市場,2B市場和2C市場很多時候是不一樣的,降價固然能夠吸引一小部分的價格敏感型客戶,但是對更多的云服務企業客戶而言,相比于價格,產品、技術、服務的安全性、可靠性、穩定性、創新性、健壯性、靈活性以及響應速度等等,才是企業客戶更為看重的。在這種情況下,2C的降價打法在2B市場還能收獲同樣的效果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