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百度AI體系對比,到底誰在模仿誰?
比懂你更懂你:信息流擁抱AI的正確姿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5/379909.htm語音之外,這次谷歌還展示了新的谷歌新聞+AI方案。結合AI技術,谷歌新聞可以精準判斷用戶感興趣的內容并進行推送。
對于中國用戶來說,這個能力顯然不陌生。但需要注意的是,谷歌采取的是知識圖譜搭配新的深度學習算法,來為用戶推薦內容。根據大會上展示的信息,該功能更加關注新聞的整體性和內在關聯,而不是簡單的關鍵詞推薦。
這里隱藏了一個在國內經常被混淆的改變:基于數據推薦內容,和機遇數據+深度AI推薦的內容并不相同。今日頭條之所以備受詬病,原因之一在于背后算法往往只根據關鍵詞來進行推薦,忽略了資訊閱讀的內容性和邏輯性。而縱容關鍵詞推薦的結果也必然是標題黨和圖片黨泛濫,內容生產者只能靠博眼球來出位。這也造成了此前今日頭條的若干風波。
百度也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目前的百度信息流產品,是結合了結合媒體屬性的人工編審、AI內容理解能力和知識圖譜關聯能力打造的AI推薦引擎。
在信息流產品體驗上,與簡單粗暴的關鍵詞推薦相比,深度AI技術與信息流相結合,會帶來明顯的優質內容浮現和深度閱讀體驗,從而激發用戶體驗與好感度的上漲如何讓AI深度與信息流結合,提供更好的價值體驗,或許會是接下來新聞類產品的主要探索路徑。
顯然谷歌和百度都選擇了向深層AI技術與媒體價值結合的方向走。
探索世界從探索AI開始:自動駕駛的東西競速
從出行到駕駛,也是這次谷歌大會的主旋律之一。其著重強調了谷歌地圖和Waymo無人駕駛的新進展,顯然已經希望加碼出行領域的AI體驗,準備向商業化進程出發。這個節奏,與百度今天的戰略方向也是相近的。
比如谷歌地圖中展示的AR導航功能,其實在百度地圖和阿波羅應用平臺中已經部署了。去年,百度地圖在全球首發了AR導航能力。憑借道路吸附圖像算法及能力,該功能擁有路線吸附、傳感器數據平滑、道路匹配、AR路線規劃等幾項核心能力,并且可以實現語音交互、支持慣性導航等新體驗。

最直接的比較,體現在百度的AR導航體驗,如今已經有了車載量產方案,這顯然是目前谷歌需要繼續追趕的。
而在地圖更上方,徘徊的是東西兩大科技巨頭的無人駕駛競速賽。今年下半年,很可能將會成為無人駕駛落地的“漂移時段”。商業落地和實車上路會是巨頭競爭的焦點方向。
這次大會上,谷歌發布了接下來Waymo在亞利桑那州的無人出租車試運營計劃。

而到太平洋的這邊,百度的落地方案似乎更加順暢。從即將面世的阿波龍,到更多地區的無人駕駛落地計劃,在國家政策和產業生態的大力支持下,競速賽似乎對百度更加利好。
從移動時代到AI時代:被忽略的人工智能蛛網效應
發現谷歌在發布會上酷炫的Demo背后,隱藏著東西AI巨頭極高的一致性,或許會為我們觀察AI技術的消費商業化提供新的觀點:
我們知道,在B端市場中,AI更多是作為加持和賦能手段來實現的。它不會去顛覆什么,但會加強企業的各項能力,綜合提高企業效率,降低成本。而在互聯網領域,這樣的能力似乎經常被大眾忽略。
從谷歌的發布會與百度AI業務體系的契合程度,我們會有點驚訝地發現這樣一個事實:AI并不僅僅是創造新東西,同時也致力于將所謂的“舊東西”,比如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郵箱、信息流、手機地圖、O2O服務等領域變得充滿驚喜。比如百度地圖的AR導航能力,降低了很多場景下的使用成本,可謂讓地圖體驗有了質的提升。
通過AI與信息的結合、自然交互與服務的結合、地理時空與識別能力的結合,移動服務體系正在因AI而散發出新的生命力。我們經常說移動時代是下半場怎樣怎樣,但事實上可能這個上半場根本沒有結束。
就像加持傳統行業一樣,AI同樣可以加持移動互聯網。今天的百度與谷歌,正是在做這樣一件事。而有意思的是,通過百度AI技術與移動業務的結合,獲得的市場與用戶增量遠超過市場期待。
那么下一步,移動產業的格局是否會發生更多變化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