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之困、中國“芯”結背后:警惕中國制造的“外強中干”
制裁中興通訊可能將成為中國在芯片研發上的轉折點,同時也將成為中國制造業特別是高端制造業發展的里程碑事件。4月16日,美國商務部表示,將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件和技術,時長7年。作為全球第四大、中國第二大通信設備制造商,目前,中興通訊占全球電信設備市場約10%的份額,而國內市場份額約30%。但眼下,中興通訊事件正出現連鎖反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4/378794.htm中興困境的形成很容易復盤,也很容易把脈。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大背景下,中興事件可能只是特殊背景下的個案,但應該引起人們注意的,不僅僅是貿易摩擦,還有全球化的貿易規則以及中國制造的現實困境。在中興的業務中,包括處理器、FPGA、基帶等核心部件均離不開美國公司,而7年禁令對于中興通訊可以說是毀滅性的打擊。但是,中興難題何解?
中興困境的背后,展現了一個長久存在的中國電子行業難題。目前,中國芯片需求量占全球50%以上,而國產品牌芯片只能自供8%左右,且集中在中低端,目前芯片貿易已經成為中國進出口貿易逆差的最大“黑洞”。而盡管有國家重大政策的加持,大量的政府資金涌入半導體產業,但研發進展緩慢,中國電子行業的危機一直真實地存在著。為什么在多重力量的支持下,“中國芯”仍遲遲沒有突破,難點究竟在哪里?這之中,作為“中國芯”代表之一的龍芯,它的發展將給我們以啟示和教訓。
中國“芯”的現實與困境可以部分地作為中國制造的縮影。在中國數量頗多的關鍵領域,在一些我們看似強大的領域,都存在同樣的風險。中國正在轉型的關鍵時刻,不論是產業升級還是結構調整,都離不開對核心技術的掌握,實現獨立的發展,并最終掌握國際話語權。中興事件,亦該如此引起全行業反思和警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