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隊的金立 聯想 魅族們還能趕上5G班車嗎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3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顯示,中國智能手機行業繼續負增長,Q1手機出貨量僅為8737.0萬部,同比下降26.1%。行業馬太效應加劇。GfK報告顯示,“T型”格局上部的五家手機品牌(iPhone、華為、OPPO、VIVO、小米)占據了83%的市場份額。而瓜分剩下17%市場份額的手機廠商有著同一個名字:Others。
“Others”包括魅族、金立、聯想等,這些曾經有過輝煌歷史的手機品牌紛紛掉隊,壞消息不斷。魅族兩度裁員,2017年第二次裁員人數超過1000人,官方對此解釋是“為了上市節約成本”,并且至今仍處在虧損之中。同樣處在虧損中的還有聯想。金立最近傳出了資金鏈斷裂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為了解除債務危機金立選擇裁員自救,公開消息稱金立總部也將裁員50%,金立集團副總裁俞雷在微博表示“廣告費確實欠了媒體的,但個別媒體也沒必要以死相逼。”
即使沒有“以死相逼”,掉隊的“Others”日子也不好過。金立等幾個手機廠商在中國智能手機發展史上都有過亮眼的表現,但市場份額隨著紅利期過去越來越少,魅族和金立分別位列第六、第七名,而聯想的市場份額不足1%,甚至落后于錘子手機,掉隊的手機品牌們如今身陷囹圄。
壓垮駱駝的是最后一根稻草,但駱駝垮掉所有稻草都有責任。金立、魅族等掉隊的手機品牌陷入困境是許多歷史錯誤堆砌的結果。且從以下四個方面聊聊手機市場掉隊的中等生們走過哪些錯路,又該如何在寒冬自救。
一、迷失方向作何解?定位、研發兩手抓
掉隊的手機品牌,無一例外都有定位模糊的問題。魅族以設計出眾享譽國內,原先走的是高端精品、模塊化路線,但后期急功近利,在戰略布局上過于意氣用事,處處與小米對標,多次戰略調整之后終于迷失了自我;而金立的定位一直搖擺不定,時而專注商務畫風,時而討好年輕人群,一個定位不清晰的品牌,消費者眼中的它也同樣面目模糊;聯想的定位同樣不清晰,不肯放下身段,手機產品一直與市場趨勢相悖,配置低于其他廠商,價格卻又高于市場……
金立、魅族、聯想等手機廠商都使用過機海戰術。金立曾為了占領全面屏市場,發布了8款從低端到高端各個價格區間的全面屏手機;聯想為了回歸手機市場也在3月20日的發布會上一口氣發布了三款手機。廣撒網正是不了解市場需求,以及品牌定位模糊的表現,想創造神話可最后卻都成了“笑話”。品牌形象樹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給用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首先需要將清晰的定位傳達給市場,一個精品勝過百個新品。
清晰的定位是一項優勢,專利也是手機廠商的獨有優勢,《2017年國內手機市場運行情況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芯片等領域是創新趨勢。金立尚且在研發上有高投入,芯片技術也有獨創性,努比亞背后有中興強大的技術實力支撐,但聯想、魅族等手機廠商在研發投入上遠不如華為等手機廠商,依賴第三方供給、技術能力不夠優越也是多個手機廠商衰敗的促因。技術不足,產品跟不上發展趨勢,掉隊也是必然結果,聯想是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
聯想手機的自有專利少,主要通過收購來補充,2014年通過收購摩托羅拉獲得2000多項專利和2.1萬項專利交叉授權,之后又相繼收購專利組織UnwiredPlanet和NEC的多項專利。但是聯想缺乏整合和提升專利的能力,摩托羅拉的大量專利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運用,硬件發展上總是落后于三星等大廠,若要比喻的話就是聯想得到“二向箔”但最后還輸了。由此可見手機廠商想要做出成績,研發投入必不可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