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關鍵技術:智能傳感器快速入門
3、多項行業標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4/377878.htm規范市場秩序是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傳感器市場也不例外。在現有人才、市場、技術等基礎資源之上,要想加快傳感器發展進程,利好政策的出臺以及行業標準的制定必不可少。
在過去幾年中,有關傳感器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不勝枚舉。比如2011年中國電子元件協會發布的《中國電子元件“十二五”規劃》;在2012年工信部頒布的《物聯網“十二五”規劃》中也重點提到了發展微型和智能傳感器、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相關工作。
2015年,“中國制造2025”戰略也再次提及,為傳感器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后在2016年7月,《“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出臺,強調新型傳感器的研發創新。
進入2018年,系列行業標準的實施將繼續為傳感器行業“保駕護航”。于2017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了203項國家標準和10項國家標準外文版。據悉,這些新標準將于2018年實施,其中涉及多項儀器儀表標準,包括智能傳感器、智能記錄儀表、智能流量儀表等。
隨著多項新國家標準的落地,傳感器產業將迎來一個新的成長時代,除了智能化、數字化等發展趨勢外,標準化或許將成為傳感器發展的標簽之一。
產品/技術的突破性進展,應用場景的持續深入,行業標準的陸續出臺,上下游市場需求的不斷提升,都推動著傳感器產業日益走向成熟,這或許就是智能傳感器被稱為21世界極具影響力的高新技術的原因。
4、產業鏈
智能傳感器是具有信息處理功能的傳感器,其最大的價值就是將傳感器的信號檢測功能與微處理器的信號處理功能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國內智能傳感器市場中,本土企業競爭力較弱,跨國公司占據了87%的市場份額。不過,中國智能傳感器產業生態也趨于完備,設計制造,封測等重點環節均有骨干企業布局。

研究與開發
本土智能傳感器技術研發明初步展開,國內例如北大、東南大學、214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已開展深入技術研發。同時,以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蘇州微納中心等為代表的科研機構已建立起智能傳感器中試服務平臺,助推國內產業創新發展。
國外:AT&T Bell Laboratories 、IBM、IMEC微電子研究中心、微電子研究所、弗吉尼亞大學、馬里蘭大學、密歇根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MIT、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
國內: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工業技術研究院(臺)、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214研究所、天津大學、中科院微電子所、中科院電子所、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設計
國外:應美盛、樓氏電子、Maradin、MicroVision、Qualtre、Maxim、Cirrus Logic、村田制作所、ST、索尼、博世、博通、高通、歐姆龍、旭化成微電子、ADI、NXP、英飛凌、愛普科斯、霍尼韋爾。
國內:美新半導體、深迪半導體、歌爾聲學、明皜傳感、瑞聲科技、芯奧微、敏芯微電子、康森斯克、多維科技、豪威科技、格科微電子、思比科、匯頂科技、美泰科技、士蘭微、高德紅外
制造
國外:格羅方德、Teledyne DALSA、愛普生、Semefab、Silex、索尼、Fraunhofer ISIT、Tronics、博世、ST、旭化成微電子、ADI、NXP、英飛凌、愛普科斯、霍尼韋爾。
國內:臺積電(臺)、中芯國際、聯華電子(臺)、華潤上華、上海先進半導體、華虹集團、美納科技、士蘭微、罕王微電子、中航微電子、國高微系統、離德紅外。
封裝
國外:Amkor、卡西歐、Hana Microelectronics、星電高科技、Unisen、UTAC、Boschman、樓氏電子、UBOTIC
國內:日月光(臺)、瑞聲科技、長電科技、萎生公司(臺)、同欣電子(臺)、矽品科技、華天科技、晶方科技、南通富士通、力成科技(臺)、南茂科技(臺)、欣邦科技(臺)、歌爾聲學、固锝電子、紅光股份
測試
國外:Acutronic、ADI、愛普科斯、NXP、應美盛、MaXim、村田制作所、ST、索尼、樓氏電子、博世、歐姆龍
國內:京元電子(臺)、上海華嶺、歌爾聲學、美新半導體、瑞聲科技、深迪半導體、美泰科技、芯奧微、共達電聲、矽睿科技
傳感器配套軟件、芯片方面,本土均有布局,但相比博世、英美盛等自帶軟件算法的IDM傳感器企業。以及高通、Marvell等傳統嵌入式芯片企業,還有較大差距。
軟件
國外:旭化成微電子、應美盛、博世、NXP、Kionix、Hillcrest Labs、樓氏電子、PNI Sensor、ST
國內:諾亦騰、鼎億數碼科技、飛智、速位科技、愛盛科技、敏芯微電子、明皜傳感、深迪半導體、矽睿科技
芯片
國外:高通、博通、英偉達、英特爾、Marvell、蘋果、三星
國內:展訊、聯發科技(臺)、聯芯科技、銳迪科微電子、海思、紫光國芯、珠海炬力、小米
系統/應用
在產業鏈下游,中國市場,特別是消費電子市場,極其廣闊。同時,包括華為、中興、小米等企業創新能力較強,具有很強的系統整合與創新能力。
國外:蘋果、三星、谷歌、LG、諾基亞、索尼、Facebook、戴爾、微軟、GoPro、飛利浦。
國內:華為、中興、OPPO、vivo、、小米、HTC(臺)、聯想、酷派、360、一加、TCL、金立、樂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