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 “入場”:熱身已久的公有云“國家隊”
略顯擁擠的公有云市場上,即將迎來一個新的玩家。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3/377686.htm這個玩家就是紫光集團。
來自多方面的信息顯示,紫光集團將會在今天召開的“H3C NAVIGATE 2018 領航者峰會”上,或將宣布進軍公有云市場的消息。新業務將會如何開展,由誰來擔綱,是否命名為“紫光云”,這些細節,我們尚不得而知。
但我們可以確認的是,紫光集團進入公有云市場的決心和信心。因為紫光集團很清楚,只有做好私有云的玩家,才有可能玩得轉公有云;也只有玩得轉公有云的玩家,才能在未來混合云的時代有一席之地。在眾多的市場玩家中,紫光云有著自己獨特的價值,那就是“有技術、懂用戶、根正苗紅,更值得用戶信賴。”
挺進公有云
如今,上云已經成為政府/企業等數字化轉型的必然選擇。在中國,目前大部分企業都能接受使用云服務。報告指出,已上云的企業中,43%企業將全部業務放在云上,將超半數業務放在云端的企業有70%。
這背后是各大企業在加速數字化轉型,政策、資本和市場教育等因素也推動了云計算應用普及。然而對于企業來說,怎么上云,上什么云是個大問題。
調查報告顯示,大多數企業相信混合云是發展數字業務的最佳方式。而且有數據進一步表明,混合云讓企業IT成本平均減少了24%。因此,90%的被訪企業表示,已經或計劃使用混合云環境。
可以預測,未來肯定是混合云的世界,而紫光集團需要公有云。
挺進公有云市場,這是紫光集團打造“芯-云-網-端”信息產業生態鏈的重要一環。目前,紫光集團在芯片,私有云方面都已經走到了國內前列。
在芯片方面,紫光集團已經建立了設計、封裝測試與制造的全產業鏈,旗下的紫光展銳是全球領先的IC設計企業,也斥重資在武漢打造了長江存儲。
在云業務方面,紫光集團旗下的新華三集團是國內領先的新IT解決方案領導者,擁有完整的云基礎設施產品。紫光集團還成立了紫光云數,在江蘇蘇州推出了第一個行業云解決方案——蘇州工業云,并成立了紫光云引擎公司。
找準定位與突破口
在美國,亞馬遜已經占據超過30%的市場份額,推動其市值不斷創出新高,成為僅次于蘋果和谷歌的頂尖科技企業。除亞馬遜和谷歌外,微軟、IBM等傳統IT企業也在發力云服務,搶占未來戰略制高點。
據IDC預測,到2021年,全球云服務的市場規模將達142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而亞馬遜和谷歌等主流廠商,云服務業務年增長率超過40%。國內阿里云增速也高達45%,顯示了云服務巨大的發展前景。就在前不久,華為宣布將云服務業務部門升級為二級部門,成為與運營商BG、消費者BG、企業BG并列的四大業務板塊之一,做大做強的意圖十分明顯。
作為公有云的后入者,紫光云憑什么與與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展開競爭。仔細分析不難發現,紫光集團具備四大優勢。
一是后發優勢。對于紫光集團來說,所謂的劣勢也正是優勢所在。首先,它不需要去培育教育市場,很容易被用戶接受;其次,在技術方面,新華三擁有完整的私有云解決方案,提供端到端能力,只有在私有云方面有競爭力,在公有云方面才有可能有競爭力。
二是行業優勢。與擁有互聯網基因的阿里、騰訊、京東所不同,紫光集團最大的底氣就是差異化優勢。新華三深耕企業市場十幾年,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和痛點。
三是身份優勢。紫光云背靠紫光集團,而紫光集團有是清華大學旗下的高科技企業,是國企,在央企、政府等很多領域擁有天然的身份認同,在安全性方面獨樹一幟。
四是資金優勢。獨特的價值使命和商業模式,使得紫光集團在資本市場上游刃有余。據了解,從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的兩年時間內,紫光連續完成三次國際并購和一次外資入股,構建了從“芯”到“云”的信息產業生態系統。2017年上半年,國家開發銀行等機構為其提供了高達1500億元的投融資支持。
未來,紫光云應該怎么去做才能更快的贏得市場?那就是依托新華三的科技實力,再找準突破口,不能一擁而上。在筆者看來,紫光云的突破口就在于城市云和行業云。
去年召開的“H3C Navigate 2017領航者峰會”上,新華三對外發布“云筑百城”計劃,宣布“新城市運營聯盟”成立。在行業云方面,新華三打造政府、教育、醫療等10個行業能力中心,提供“全棧式”云服務。在城市云方面,新華三正在建設100個新城市云,發展100家頂級合作伙伴,帶動3000億元城市云基礎設施投資。
與此同時,新華三牽頭發起成立“新城市運營”聯盟,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打造新城市運營生態,讓新城市生活更美好。聯盟將會采用平臺+生態的新模式,構建基于云計算、大數據的運營平臺,以城市為中心實現產業聚集和產業導入,最終構建完整的體系架構,實現可持續的業務服務交付。而新華三這些資源都能為紫光集團所用,成為紫光云攪動云市場的最佳突破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