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系統設計,讓封裝和PCB設計更簡單
大多數情況下,現代電子系統設計包括設計各種元器件或者彼此隔離度較近的系統。IC 的設計和管腳輸出是由芯片上的電路位置決定的。封裝設計師采用“扔過墻”的芯片設計,并盡可能設計較短的封裝鍵合線,從而使封裝盡可能小。然后 PCB 設計師,通常一直怨聲載道,拿起封裝 IC,絞盡腦汁找出布線信號的方法,而這看上去總像是錯放在某個管腳或焊球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10/366594.htm隨著如今 SoC 復雜程度的不斷增加,以及多芯片封裝的發展,各公司已開始認識到 IC、封裝基底和 PCB 設計組之間交叉領域協作的價值。由于高管腳數目器件具有成本敏感性這一特點,工程師不得不重新考慮在對復雜的 IC 封裝變量進行折衷的同時,如何規劃和優化芯片的 I/O 布局。并且針對多個板級平臺進行所有這些工作。現在,各種工具的出現讓封裝和 PCB 的設計成為一個合作、相互受益的過程。
認知設計
要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EDA 工具應當清楚知道會在其他過程中用到的工具。在封裝和PCB 設計領域,相互之間的認識很少。誠然,FPGA 管腳輸出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由用戶定義,但“標準”元件一般沒有這樣的選項。
讓工具清楚設計及產品設計到工藝流程中的其他環節,這些工具就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合作并交付出更好的系統設計。此外,標準 IC 芯片能以不同方式封裝,這取決于終端產品的外形參數,從而為各種方式實現更為優化的解決方案。
工具之間如何快速地進行相互認知,然后合作交付出更優的設計呢?使用相同 CPU 芯片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設計便可以完美地說明這一模式。顯然,許多移動設備公司正在進行這樣的嘗試。
然而,相比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PCB基板上可用面積顯然更大,其約束也更少。因此,平板電腦上的 CPU 封裝可能更大,有不同的管腳輸出,或者可能比智能手機上的 CPU 功耗更大功率。因此,單個“標準”封裝可能并非最佳應用封裝(圖 1)。
圖 1:平板電腦設計可能有更多可用的基板面積布局 CPU 和膠接電路,使上層封裝進行運作。但對于使用相同 CPU 的智能手機而言,這種方式空間要求過大,因此更好的解決方案是使用下層封裝。
現在,使用新工具,設計師能配置芯片,從封裝的視角“看看”設計,再轉移到 PCB(傳統方法),或先了解 PCB 設計要求,再返回到封裝設計中。而且,他們能拿到每個使用該 CPU 的產品,再從 PCB 回過頭來設計專門為此進行設計優化的最佳封裝。
從封裝觀點來看,物理設計規則由 PCB 設計要求決定。然后,工具與規則和封裝設計師交互合作,交付出適用于該芯片特定應用的最佳封裝。這種相對較快的封裝設計方法還能探索不同的創意,以快速找到最佳方案。
真實案例
圖 2 為假定的產品設計。在這個例子中,最終產品的外形參數已知,元器件也已進行初步布局。注意頂部的說明,已預留布局 CPU 的位置。使用這種輸入,工具可以開始路徑查找,即基于 PCB 設計師和封裝設計師編寫的規則,嘗試多種封裝配置。
圖 2:通常,物理外形參數是產品設計的主要約束。使用路徑查找工具,封裝和 PCB 設計師能協作找到物理設計約束內的最佳封裝,并可簡化復雜封裝的扇出和布線。
對于每種設計,可以在 PCB 上進行傳統布線,以決定最佳的封裝和管腳輸出。規則允許設計師定義各種參數,如未使用的輸出拐角管腳,讓差分對連在一起,分配電源和接地的方法,以及處理數據和地址總線的方法等。
一旦確定規則,就不只是“按下按鈕再坐回去”,而是比使用電子表格和管腳列表更加直接、更加快速、更加準確,這就是現狀。
優點
工具認知設計具有顯著的優點,并且其能夠在任何設計領域中進行設計優化。首先,其能更加容易地定制多個封裝設計,以便按照所需的外形參數最佳地利用給定的元器件。然后從多個“假設分析”情境審視設計,如更小的封裝、更少的成本、最簡單的扇出和出口等。其次,由于存在大量管腳,利用電子表格和管腳列表進行封裝設計就顯得力不從心。當人工輸入數以百計的管腳數據時,錯誤率幾乎為 100%。當然,其優點還包括:質量的提高、獲得適合外形參數的最佳封裝、錯誤的減少以及在整個系統設計中節省大量的時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