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進中的VoIP來電ID技術
在VoIP呼叫的建立、拆除和管理流程中,會話發起協議(SIP)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正如它的名字一樣,該協議的許多功能都與呼叫的建立直接相關。建立呼叫的過程中會涉及到呼叫者的身份,使被叫方能夠確定如何對待這次呼叫。這就是我們所說的Internet來電ID。
在核心SIP規范(RFC 3261)中,來電ID的基本機制與電子郵件所用的方式非常相似,呼叫方的信息有一個From報頭域,地址就包含在其中。當Internet中沒有太多的惡意用戶時,該機制可以很好地發揮作用,但事實證明,這種技術和電子郵件遇到的問題一樣,容易被他人濫用。惡意用戶可以對VoIP 中的“From”報頭加以篡改,從而隱藏發送方的真實身份。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IETF于2002年11月發布了一項名為P-Asserted-ID(RFC 3325)的規范。有了P-Asserted-ID規范,單個網絡或小型網絡聯盟都可以提供通過網絡驗證的來電ID服務。P-Asserted-ID的出臺是一次重大的飛躍,并且在SIP網絡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然而,人們始終還是將它視作是一種權宜之計。首要的問題是,它只適用于單個服務商的網絡,或者是由一群相互信任的服務商緊密聯合而形成的網絡。到目前為止,所部署的VoIP恰好都屬于這種類型。多數VoIP網絡不能通過IP實現網絡互聯,而只能通過公共交換電話網絡作為替代。在許多服務商的眼里,IP才是實現網絡互聯的更好方式。IP網絡的成本更低,可以實現語音、視頻和多媒體傳輸,并且能夠提供即時消息等高價值服務,同時還可以實現高質量的寬帶語音服務。
此外,在規模較大的IP互聯環境中,P-Asserted-ID根本沒有用武之地,因為它對呼叫身份的判別過程不加密,所以無法安全地驗證呼叫方的域就是在消息中存在的那個身份。因此,在大規模的網絡互聯組中,P-Asserted-ID的可信度只能處于該組中可信度最低的水平。
幸運的是,IETF已經完成了一系列新的規范,所有這些規范都基于一種稱為SIP身份認證的技術。這些規范(RFC 4474)已于2006年8月正式發布,成為安全來電ID技術領域的一次重大進步。
這種規范的基本機制如左圖所示。呼叫者Joe的SIP統一資源標識符為sip:joe@example.com,而Joe的電話會將該標識符插入其SIP消息的From報頭域中。當Joe發起一個呼叫時,Joe的電話會發出一個SIP 請求(步驟1),并將其發送至example.com的服務器。這臺服務器對該消息進行盤問,要求Joe的電話提供證書(步驟2)。Joe的電話接受這一要求后,重新發送帶有適當證書的請求(步驟3)。這些證書將證明呼叫者確實是Joe,并且表明From域是準確的。而example.com的服務器則會在消息中的某些部分應用一組加密的簽名,并將該簽名和提取證書的HTTP URL一同安插在SIP消息中(步驟4)。被叫方對該證書進行檢索(步驟5)并且檢查簽名。如果驗證通過,則證明呼叫方確實在example.com的域中。
同時,在防范VoIP垃圾(即所謂的SPIT,Internet電話垃圾)的眾多技術中,SIP身份認證也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由于它能夠實現更安全的互聯,并有效阻止垃圾呼叫,因此SIP身份認證將在未來的VoIP網絡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