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線上比特與伏特能否共存
然而,寬帶接入方式并非僅有ADSL一種,還有VDSL、CAbleModem等。可是,在電力線上傳遞網絡信息,或許許多人想都沒想過,更不用談什么“電力寬帶接入網”了。盡管現有上網方式有多種,還有許多人用上了寬帶,又有潛在的更為龐大的社會群體和用戶需要寬帶且具備開通ADSL、Cablemodem等上網方式的條件,但寬帶接入普及率實際上還很低。從某些方面來講,用戶更需要尋求一種簡單、方便、直觀的上網方式。實際上,能做到這一點對運營商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推出真正讓用戶青睞的寬帶上網方式,會對寬帶的迅速普及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如今,已申請或有意申請寬帶接入的用戶群體逐年增大,而寬帶上網基礎設施對相互競爭的電信運營商不能互相開放的僵局還不能完全打破。因此,一些業內人士也在思考,何不嘗試更好的接入方式,如電力線寬帶網,來推進寬帶的普及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6/357420.htm眾所周知,電力線是應用最為普遍的電傳輸介質,而且從技術上講,完全具備運載寬帶信息的能力。一些知名商家已試圖借助電力線網來把脈未來市場,并推出了基于電力線上網的家用聯網產品。由此佐證看來,以電力線運載數據信息(可戲稱為“比特over伏特”)的想法并不為過,一些商家堅信其未來前景。若真的可通過家用電線上網的話,那么人們何必限制在城區范圍內去觸摸寬帶呢?然而,盡管利用電力線接入寬帶有諸多好處,但其自身也有亟須解決的問題和困難,主要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電力基礎設施、網絡性能、安全性和商業運作和管理。
在世界范圍內,電力線基本上以50Hz或60Hz的交流電工作,該頻率處于低音段。其中,用于將高壓電最終轉化為家用電的電力設施——變壓器就工作在該低頻段,它看起來就像銅鐵制成的低頻怪物。而數據信號恰好處于高頻,以至于這些變壓器可視為數據信息的黑洞,將高頻數據信號統統吃掉。因而,若將電力線用于寬帶網業務的話,首先先對電力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并旁路掉變壓器。從技術上講,可通過在每個變壓器周圍設置一“高通網橋”,或者簡單地將數據推向更靠近用戶端的節點,即本地電力系統,用戶再與該本地系統相連,以旁路所有的中間變壓器。
從技術上講,為網絡數據流創建旁路并不是什么難事,但其潛在代價卻是高昂的,尤其在安裝和服務方面。電力專業人員既要保證相關人員和用戶的安全,又要防止意外斷電。不過已有一些相關嘗試表明,如果將上述問題處理好,電力線的鏈路可以將網絡服務提供到家家戶戶,包括政府機構、商業和企業等。
可是,要實現“寬帶”連接可能還是另外一回事。任何高速率信號在線路中傳輸時都存在強度損耗,這是由于傳輸線自身具有電阻,同時也不可小窺“輻射損耗”的影響。通俗來講,輻射損耗就好比將傳輸線看作天線,不停地將數據信息發射出去而造成損耗。對于電話線也存在這些損耗,但有條件使這些損耗降低到最小。而電力線就迥然不同,其承載的電信號使其絕對不能視為很好的數據通道。因而,在變壓器周圍并不僅僅需要將寬帶數據橋接過去就可以了,還需引入有源中繼器,將信號再生,以補償信號損耗。所需傳輸數據的速率越高,信號損耗就越明顯,信號再生次數也就越多,每公里應添加的中繼器就越多。若實現真正置信度的寬帶服務,可能每隔數十米就需放置中繼器,而不是每隔多少公里。
對電力通信來說,安全性問題也是難以克服的問題。與一般的接入技術相比,電力線作為數據通道具有誘惑力的方面,也恰恰使其在安全性方面尤如一件隨時都可能撕破的單衣。有沒有必要對每位電力線上網的用戶都提供類似虛電路連接的服務呢?那勢必在每處網絡連接節點設置類似ATM交換機的設備。另外,在如何實現局域網應用方面,也還有尚待認真考慮的地方。
很多人士認為,僅通過使用本地用戶接入線來輸送業務可以很容易地解決這些技術問題。至于寬帶業務,可在電線桿處提供與供電業務相并行運行的光纜接入。顯然,只要有電力線的地方,就有可能接入數據線,但將直至用戶饋線的所有電網都旁路是否能行之有效,其合理性還有待驗證。
接下來的問題是,能否推出成功的商業運作模式以及行之有效的運營管理等問題。為了更好地在電力線上應用寬帶和利用寬帶,必須制定出一些如何合理開放電力線的運作規則。對用戶和各層商業運作者來說,需要創造出合理的、大家都能認同的商業價值鏈,在對用戶以及網絡連接服務方面,也還有需要加強管理和改善條件的地方。
總之,電力線互聯網并非是一種偏激或不明智的想法。在今后一段時間,人們很有可能會看到它在普及寬帶接入方面的作用,但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數據對其成本和技術選擇方面作出任何評判。重要的是,在技術上和市場競爭中,我們還不清楚現存的電話線和有線電視(CATV)到底怎樣才合理,還有光纖到戶的可能性也未確定。我們需要不停地發展新技術,驗證新觀念,并對由此帶來的寬帶需求以及相應的服務特性進行評估。當這些都完成之后,人們就可以知道,電力線互聯網到底是受用戶歡迎的接入方式,還是只不過在寬帶接入歷程中淡淡的一帶,有如過眼云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