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固網NGN向IMS演進方案研究
IMS(IPMultimediaSubsystem,IP多媒體子系統)是3GPP在Release5版本提出的支持IP多媒體業務的子系統,它的核心特點是采用SIP協議和與接入的無關性,在網絡融合的發展趨勢下,3GPP、ETSI和ITU-T都在研究基于IMS的網絡融合方案,實現固定網和移動網的融合。因此IMS被認為將是下一代網絡的理想目標架構。
2、固網NGN向IMS演進的可行性分析
2.1IMS與固網NGN的比較
2.1.1技術特點
與固網軟交換技術相比,IMS具有以下技術優勢。
接入無關性;更加徹底的分離;網絡更加標準和統一。
除了以上特點外,固網NGN與IMS,尤其是基于融合的IMS系統還有一些其他關鍵技術的區別,包括登記注冊、QoS、漫游、安全性等方面。
2.1.2網元設置
在網絡構架上,固網NGN與IMS都采用了分層的網絡結構,即將網絡分為業務層、控制層、承載層和接入層。主要區別在于固網NGN注重物理實現,將控制層的功能集中在軟交換機上,網絡中只有軟交換一個中央控制點;而IMS的控制層功能由多個邏輯功能模塊實現,如會話控制由CSCF實體實現、互通功能由MGCF/MGW實現、用戶數據存儲在HSS中,網絡更加分布化,邏輯實體并不一定對應物理實現。網絡功能模塊化有利于網絡擴展和業務整合,便于集中組網。軟交換與IMS的分層架構比較如表1所示。
表1固網NGN與CM-IMS網元/功能模塊比較
2.1.3業務提供
固網NGN的業務提供方式有以下幾種。
直接由SoftSwitch提供業務,可提供基本電話業務、補充業務等;SoftSwitch具備SSP功能,通過SG與現網SCP互通,提供現有智能網業務;SoftSwitch與應用服務器之間通過SIP、H.323、Radius等協議互通;通過Parlay-GW/OSA-GW提供API接口,為第三方提供業務開發平臺。
由此可見,固網NGN的業務邏輯分布在AS與軟交換機SS的。而IMS的業務與控制分離,所有的業務邏輯都在業務層實現,S-CSCF只完成會話控制功能,業務集中在AS中,且在AS與控制層之間提供開放的業務接口,因此IMS更利于第三方業務的開發。
IMS的業務提供方式如下。
IMS通過IM-SSF和傳統智能業務(CAMEL、INAP等)的互通,實現已有的智能業務的繼承;IMS通過AS可以提供基于SIP的業務,如IM、Poc、Presence等;IMS通過Parlay-GW/OSA-GW(OpenServicesAccess-Gate-way)提供API接口,為第三方提供業務開發平臺。
2.1.4終端角度
固網NGN支持的終端包括:支持SIP、H.323、MGCP、H.248等協議的終端。其中支持話音業務接入的終端主要由支持H.248協議的IAD或AG設備提供傳統POS話機的接入;話音業務和多媒體業務也可由支持SIP的智能硬終端或軟終端完成;多媒體業務也可通過H.323協議支持。固網NGN網絡接入的終端是依據接入設備的IP地址和端口號在網絡中標識的,因此不需進行嚴格的接入注冊和簽權認證。在固網NGN中通過IAD或AG接入的POS話機是基于接口標識的,不具有移動性;但對于智能終端(如軟終端)具備游牧功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