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圓珠筆頭,大大的“中國制造”夢
中國每年生產380億支圓珠筆,但核心材料筆頭的球座體卻高度依賴進口。太鋼集團耗時5年,終于生產出中國制造的筆芯。現在,一些企業已開始使用,未來兩年有望完全替代進口。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1/342756.htm中國作為世界制造業大國,能夠制造出令世界矚目的高鐵,但為何卻無法實現一個小小的圓珠筆頭的完全自主研發和生產呢?中國有3000多家制筆企業、20余萬從業人口、年產圓珠筆400多億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圓珠筆生產國,光鮮數字的背后,卻是核心材料高度依賴進口的尷尬局面。
小小的圓珠筆頭,蘊含著大大的“中國制造”夢。圓珠筆頭看似很小,但其中有著大的學問。據介紹,生產筆頭的設備是一種來自瑞士公司的筆頭一體化生產設備,生產一個小小的圓珠筆頭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筆頭里面有不同高度的臺階和五條引導墨水的溝槽,加工精度都要達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數量級。
如此高精度的要求,小小“筆尖”考驗著中國制造。筆頭產品的生產工藝是國外企業的核心機密,在沒有任何參考的情況下,太鋼集團五年多以來一直重復著試驗、失敗、再試驗,終于自主研發出屬于自己的“中國筆頭”。精度越高,要求要高,也就越考驗著中國制造業的水平。
托起“中國制造”夢,需要不斷的科技創新。一個小小圓珠筆的問題,也是我國制造業很多領域都面臨的問題。若沒有不斷的自我突破,不斷地進行科技創新,就不會有制造業的突破。同時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是保證科研工作者不斷進行創造的動力。
實現“中國制造”夢還需要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面對精度要求極高的圓珠筆頭,若沒有“工匠精神”的苦行僧式的鉆研,哪里會有突破的一天。同樣,中國制造轉型的背后還需要科研工作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依然前路漫漫,轉變思路,踏實研究,中國制造業水平定能再上新臺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