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專題 > MCU產品、軟件、生態系統的演變及未來展望

        MCU產品、軟件、生態系統的演變及未來展望

        作者:王朋朋 時間:2016-12-28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編者按:時值中國單片機學會成立30周年,有幸參與這場有意義的紀念活動,與業界前輩和同行一起回顧單片機的發展演變,探討未來的發展之路。

        作者/ 王朋朋 恩智浦半導體公司(北京 100005)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2/342187.htm

        摘要:時值中國學會成立30周年,有幸參與這場有意義的紀念活動,與業界前輩和同行一起回顧的發展演變,探討未來的發展之路。

          進入中國30年,也正是單片機高速發展的時代。從簡單的控制到,再到物聯網,從工業領域到消費電子、安防、醫療、汽車、智能家居等產品,單片機無處不在,并從高科技領域越來越多的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單片機的發展從8位開始,目前8位單片機仍占有較高市場份額,在很多應用中發揮重要作用,但32位的ARM產品顯然成長更快。從8位到32位,不僅僅是位數和CPU內核的變化,在軟件開發、工具和環境、工程師開發方式、生態系統方面,都帶來了深刻的變化。甚至產品的名字也從早期的“單片機”,到更多地使用“”或者“”這樣的術語(如表1)。我們下文更多以來指代這一產品。

          所采用的工藝,8位機時代以0.5μm~0.35μm為主,ARM7及早期的Cortex-M產品多采用0.18μm~0.14μm,而現在90nm已經成為主流。在不久的將來,40nm、28nm的單片機也將會在市場出現。工藝進步帶來成本降低,動態功耗降低,單位面積集成更多內存或實現功能。

          從產品本身來看,隨著工藝的進步,產品設計技術的提高,以及市場需求的推動,產品的性能、架構、內存、外設、功耗和安全性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如表2)。

          產品的封裝也在發展中。在消費類電子產品中,封裝越來越小,BGA/CSP應用增多。工業類電子產品仍傾向于容易焊接,成本較低的QFP、QFN、TSSOP等封裝,但DIP等大體積封裝應用明顯減少。如圖1所示LPC824-DIP開發板,是把一顆基于Cortex-M0+內核的產品,加上一些外圍電路,做到跟一顆80C51 DIP封裝的芯片相兼容。

          開發工具的發展緊跟產品的發展。在32位ARM微控制器時代,硬件開發工具趨于一致。大家普遍使用JTAG或者SWD接口的仿真器進行開發調試。在工具廠商的專用仿真器之外,MCU 廠商也紛紛推出支持自己產品的仿真器,如NXP(恩智浦)公司的LPC-Link(圖2)。昂貴的仿真器被低價、免費或集成的板載仿真器取代。一些通用接口如Arduino的流行使MCU開發板結構趨于簡單,模塊化設計增多。開發板價格大幅降低,市場推廣以免費或低價開發板吸引用戶已成常態。

          在軟件集成開發工具中,Keil、IAR依舊是商用主流。同時各廠家紛紛推出基于Eclipse架構的免費IDE + gcc編譯器,如NXP公司的針對LPC系列產品的LPCXpresso工具,以及與飛思卡爾合并后推出的支持NXP全系列MCU產品的MCUXpresso工具。在IDE環境之外,輔助開發的軟件工具逐漸發揮作用,如代碼生成工具、管腳配置工具等。

          在8位單片機時代,一人可以精通整個系統,掌握所有軟件,用匯編或C語言直接操作底層硬件,代碼量小,結構簡單。在新一代的嵌入式軟件開發中,用戶嚴重依賴供應商或第三方提供的軟件開發庫,包括外設驅動程序、中間件、應用例程等。軟件開發呈現如下幾個特點:

          ? 用戶一般不再直接操作寄存器,而是通過軟件API調用實現;

          ? 用戶較少關心底層操作,更專注于上層應用開發;

          ? 軟件結構化、可移植性、可繼承性增強;

          ? 內存使用大幅增加,程序效率相對降低,通過硬件性能的提高補償;

          ? 軟件工作在整個系統中的比重大幅增加。

          在軟件開發中,就不能不提到操作系統。在8位單片機時代一般無需使用操作系統。在ARM7早期時代,μClinux移植火熱,但在學習之余,在實際產品中較難應用。隨著中文書的出版,μC/OS-II在中國流行。而由于商務模式及市場推廣等因素影響,目前FreeRTOS的使用更為廣泛,同時RT-Thread等本地實時操作系統成為新星。現在的用戶更趨于理性,并廣泛具有相應的知識,合理選擇合適的RTOS,或者不使用RTOS。

          在32位ARM微控制器時代,生態系統的概念深入人心,其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超過產品本身。生態系統涵蓋從學習、開發到生產的各個方面,涉及所有相關環節的參與者和相關的支持資源:工具、軟件、文檔、設計服務、論壇、研討會、大學實驗室、競賽、圖書、培訓等。ARM生態系統日益繁榮,也進一步推動了其內核在32位領域的領導地位。適應新一代年輕工程師的使用習慣,線上活動更加活躍:新型社交媒體、在線研討會、直播互動、網上零售等成為大家接收信息交流信息的重要平臺。

          不僅MCU產品、開發及生態系統在迅速發展,同時,我們在市場、應用、用戶方面也看到了更多的發展和成長機會。傳統工控行業保持穩定,消費類占比上升;萬物互聯時代創造了大量MCU的應用機會,智能家居、智慧工廠、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等新應用層出不窮。而由MCU產品性能提高帶來的直接效果是,MCU開始侵蝕原先MPU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市場應用更加多樣化。一批中國客戶躋身全球大客戶行列,單一客戶平均采購量增長迅速,具有領先技術的公司嶄露頭角。年輕工程師普遍接受過32位ARM MCU教育或自學;用戶變“‘懶”,期待從網絡及各種渠道獲取參考設計及軟件,開發周期縮短;用戶英文程度普遍提高、有助于閱讀文檔、瀏覽網站和全球化技術交流;MCU教育走入中小學,門檻降低,受眾更廣。

          隨著設計技術和工藝的持續進步,MCU產品進一步發展,性能更高、外設更豐富、功耗更低、安全增強。同時會具有更大的程序和代碼存儲空間,給工程師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開發不再局促。而生態系統以其強大的力量對MCU開發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通用產品區分度變小,需要對細分市場的準確定位。汽車電子、IoT(物聯網)、安全將會是未來MCU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

          未來嵌入式系統的發展應該會更關注安全、可擴展、高能效。MCU與傳感、連接等相融合,共同構建安全互聯的終端節點。(注:本文根據“中國單片機三十年紀念會議”上的講演整理節選。會議時間:2016年11月19日,地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參考文獻:

          [1]何小慶.嵌入式軟件操作系統風云錄.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王瑩.中國單片機的回顧與.電子產品世界,2016(12):16-20

          [3]王瑩. “新”恩智浦愿景:安全、智能、互聯.電子產品世界,2016(1):1-2


        本文來源于《電子產品世界》2017年第1期第27頁,歡迎您寫論文時引用,并注明出處。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游| 海口市| 常德市| 滕州市| 东方市| 双城市| 肇庆市| 商水县| 德江县| 张掖市| 通州市| 绍兴县| 琼海市| 应城市| 崇仁县| 洞口县| 淮北市| 三门县| 兴宁市| 民权县| 太谷县| 历史| 元朗区| 县级市| 马鞍山市| 新竹县| 陇川县| 金坛市| 大足县| 乾安县| 涪陵区| 出国| 萍乡市| 巴塘县| 青田县| 怀化市| 通江县| 礼泉县| 平利县| 繁峙县| 彭泽县|